拥有这特质的女人,一生操心劳碌,过得最辛苦,活得最疲惫

一束阳光一束爱 2024-12-12 19:00:12

真正的爱是尊重与理解,而非控制

卷首语

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而今,女性的困扰,有时在于“好为人母”。

所谓“妈味”,即那种过度干涉、事无巨细的照顾方式,它不仅体现在母亲对子女的关系中,也悄然渗透到了其他亲密关系里。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认为自己必须为他人负责,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

然而,真正的爱与关怀,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而非控制与束缚。

01“妈味”十足,令人生畏

在《现在就告白5》的一期节目中,小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妈味”的另一面。

这位幼师出身的女孩,对男友的生活进行了近乎苛刻的规划,从日常作息到职业目标,她试图掌控一切。

她打印了一张日历表,上面是目标清单和待办事项,要求男友按照她的计划完成六大目标,包括买房、年薪百万、取得顶级设计师资格证等。

如果当天的任务完成了就打勾,完不成打叉,完成一半打一半。

她认为这是在帮助男友,是在为对方好。

然而,男友所追求的,不过是平淡如水的日子,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空间。

当控制欲遇上渴望自由的心灵,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小葵的行为并非个例。

许多女性在恋爱或婚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扮演起“妈妈”的角色,试图通过制定规则和安排生活来表达关爱。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让伴侣感到压力,也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反感。

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对方感到被剥夺了自主权,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即使短期内看似有效,长期来看,却可能破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真正聪明的女人懂得,爱不是控制,而是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和信任。

尽管男友最终求婚,但若小葵仍以幼儿园老师的态度对待成年伴侣,他们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提到:

成熟的爱应该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只有当双方都能在关系中找到自我价值时,爱情才能长久保鲜。

02母爱泛滥,真的只是缺爱吗?

与“妈味”相伴的,往往是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缺失。

在《再见爱人4》中,麦琳的形象深刻揭示了这一点。

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家庭中,却也因此感到巨大的压力和不配得感。

她的控制欲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对失去自我价值的恐惧。

她极度节俭,家具舍不得换新,甚至用废弃的油漆桶当垃圾桶;

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也要网上比价购买,收到的礼物也要退掉。

尽管在生活和事业上,麦琳全力支持李行亮,将重心全放在家庭上,但这种付出也给李行亮带来了压力。

旅途中,麦琳不断提及自己的不易,不断地向李行亮抛出各种问题,似乎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又或是在寻求某种安慰。

在吃饭时,麦琳一直问李行亮吃不吃水果,就像妈妈和儿子说话一样。

她曾坦言,李行亮在她生命中排第一,甚至超过孩子、父母和自己,用尽了她所有的爱与力气。

然而,在潜意识里,她感到自己为李行亮付出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由此表现出来的态度,也让李行亮不得不时刻怀揣着内疚感。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往往与其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安全感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试图通过掌控他人来弥补内心的空缺。

然而,这种做法只会让对方感到压抑,甚至产生逃离的想法。

蒙田说:“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学会爱自己,才能在关系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伊能静的表现同样引人深思。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团队中时常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甚至在排练时也不忘提醒组员们的不足。

她一直说王智和王丽坤唱歌没调,没有特色。

排练时好为人师,提醒组员们:“音不对。”“别拉长。”“好,停!”

吃饭时间,她都要规定好。

她觉得这些后辈们都很像自己的小孩,虽然她生不出那么大的孩子,但她的企图心是当个妈来把她们教育好。

伊能静或许未曾意识到,真正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事事包办,而是给予他人成长的空间。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强调: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最好的支持方式是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让对方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伊能静的初衷是好的,但她过于频繁的说教却让人感到窒息。

比赛输了,她还觉得自己的善意被辜负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分不清界限,很容易就过了界。

她们或许自认为资历深厚、经验丰富,通过说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但这种做法,常常未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是将自己的观念和意志强加于人。

03 去掉“妈味”,从爱自己开始

王尔德曾说:

“过度操心他人的人,往往会扰乱自己的人生节奏。”

因此,真正聪明的女人懂得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以下三点建议,或许能帮助那些想要摆脱“妈味”的女性:

(1)保持距离,尊重差异

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学会欣赏彼此的不同。

正如尼娜·海德尔所说:

“如果你要过一种清醒的生活或想变得幸福,你必须爱自己。”

尊重他人的选择,也是尊重自己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

一味地试图改变对方,只会适得其反。

相反,接受并欣赏对方的差异,才能让关系更加和谐美满。

(2)学会示弱,保持平常心

在亲密关系中,适当地示弱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

信任伴侣、放手孩子,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正如张爱玲所言,柔软的力量往往比强硬更强大。

适当地示弱,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增强自信心。

适当地示弱,隐藏自己的锋芒,给朋友更多的表达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太过坚硬,容易伤害自己,柔软一点,以柔克刚。

学会示弱,才能卸掉负重,轻装前行。

以平常心对待,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

(3)打开思路,投资自己

爱自己,不仅仅是关注外貌和健康,更是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尼娜·海德尔说:

只有足够爱自己,别人才会更爱你。

投资知识、发展爱好、结交朋友,这些都是丰富自己生活的有效途径。

在短片《她都不像个妈》中,三位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除了是母亲,她们更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她们有松弛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较之下,有些女性为了家庭,在事业、形象及思想上都放弃了自己。

然而,这种过度的付出,未必能得到家人和孩子的充分理解。

所以,无论和谁相处,都不要忘了爱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

无论在哪个年纪,都要拓宽视野,投资自己,经营好自己。

结语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女性常常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寻找平衡。

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既不丢失自我,也不忽视他人的需求。

去掉“妈味”,并不是放弃关爱,而是学会在爱与自由之间找到最适合的距离。

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说:

“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们。”

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也才能在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