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范思辙的商业头脑:他如何让库债销售成为传奇?

半夏说剧场 2024-11-29 11:27:37

范闲站在一群京都富商面前,手舞足蹈地讲解着他的库债计划,眉飞色舞地从大庆国运讲到通货膨胀,画出了一个个宏大的未来蓝图。

可他越说越激动,台下的商人们却越来越沉默。最后,当他说完时,满怀期待地看向众人,却只看到一片尴尬的沉默,偶尔还能听到几声轻微的咳嗽。有人勉强应和了两句,却毫无热情:“就这,傻子才买呢。”

范闲的计划陷入了僵局。他原本以为,靠着自己从现代带来的金融知识,可以轻松扭转内库的亏损局面。

库债,这个他精心设计的“救命稻草”,竟然成了无人问津的笑话。商人们对他提出的金融创新毫无兴趣,他们关心的,不是宏观经济,不是国家大势,而是眼前的利益和风险。

就在范闲陷入尴尬的时刻,范思辙缓步走上了台前。他的出现像是一阵清风,瞬间缓解了场面的紧张气氛。

范思辙并没有急着推销库债,而是以一种轻松的语气问在场的商人们:“大家说,内库是谁的产业?”

这一简单的问题让现场气氛活跃了起来。所有人都知道,内库是皇室的私人财产。

范思辙的问话只是一个铺垫,他接着又问:“那内库的钱是谁的呢?是不是皇上和我们这些老百姓的税收?”商人们开始交头接耳,有人点了点头。

最后,范思辙直接抛出他的杀手锏:“既然内库是皇家的,那如果你们买了库债,不就等于是为皇室分忧了吗?

想想看,谁敢动皇室的债主?买了库债,就是有了皇家的背景,做生意自然也有了底气。”

范思辙的话一出口,现场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商人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之前他们拒绝范闲的库债,是因为觉得风险太大,范闲固然有才,但他的政坛地位并不稳固。

可现在,范思辙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购买库债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还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份皇室的背景支持。

商人们看重的,向来不是短期利益,而是长期的稳定与安全。范思辙看穿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用“皇室债主”的身份吸引他们的兴趣,比起范闲的高谈阔论,这种接地气的策略显然更为有效。

这个“皇室背景”的无形资产,远比库债本身的收益更加诱人。

但商人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打动的,他们最关心的依然是风险问题。万一哪天范闲失势了,库债的价值会不会归零?

毕竟,在庆国这种政治复杂的环境下,风云变幻莫测,没人愿意将钱投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上。

一位老练的商人终于忍不住发问:“范公子,您说得头头是道,但要是范大人哪天失了势,我们买的库债怎么办?”

范思辙早有准备。他微微一笑,转身从身边的侍从手中接过一块匾额,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百年好合”。

这块匾是庆帝在范闲大婚时御赐的祝贺,但范思辙此刻却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他高举匾额,对在场的商人们说道:“这是当今圣上亲赐给范家的,象征着皇室对范家的信任。

大家放心吧,只要这块匾还在,范家就不会倒。买库债,就是买的这份信任和安全。”

范思辙将庆帝的祝福匾额,巧妙地变成了皇室对范家的“信任担保”。

这不仅给了商人们一个实际的保障,更通过这一巧妙的策略,化解了他们对范闲地位不稳的担忧。

范思辙并没有直接说“范家永远不会倒台”,但他通过这个含蓄的方式,将皇室的信用与库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的这一手无疑是点睛之笔,让商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无论是从政治背景的安全性,还是未来发展的保障性来看,库债突然变得不再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长期合作机会。

范思辙通过这块匾额,成功地将范家的地位与皇室信用绑定在了一起,极大地增加了库债的吸引力。

范思辙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乘胜追击。他进一步强调,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他用一种近乎贩卖焦虑的方式,告诉商人们,错过这次机会,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与皇室攀上关系了。

这句话果然起到了效果。在场的商人们一个个开始犹豫不决,眼看着局面即将被扭转。

果然,不久后,一个富商率先决定购买库债,这一举动如同打开了闸门,其他商人们也纷纷跟进。

范闲通过理论设计的库债,最终由范思辙通过现实的操作成功落地。

两兄弟的配合,一唱一和,最终实现了内库资金的回流,也让范思辙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相比范闲的天才般的金融头脑,范思辙展示的是他精妙的社交技巧和语言艺术。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最复杂的问题。

范思辙这一场精彩的单口相声,不仅拯救了范闲的库债计划,更为他自己赢得了众多京都商人的信任和支持。

这一战,范思辙的表现可谓丝毫不逊于范闲,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庆国商界的新宠。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