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学还值不值得?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现在更需要技术型人才

草原骏马任驰骋 2024-12-16 18:45:56

1179万大学毕业生,55.5%的就业率。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看着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拿到毕业证的年轻人,一想到现实,心里不免发毛:这就算毕业了,难道就代表能顺利找工作?真的能“脱颖而出”?答案显然不太乐观。

更糟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大学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于是,考研成了新的逃生通道。

今年,有438万人报考研究生考试。目的很简单:多一个学位,就能多一份“保障”,至少感觉自己比别人强一些。但事实是呢?2024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难度,比本科生还大!普通本科院校硕士的offer率只有33.2%,低于本科毕业生的43.9%。你以为研究生能让你高枕无忧?好像是个谎言。

那现在,考大学还行不行?这条路还能走吗?

大学生多到泛滥,工作却越来越难找

这个问题,背后有一个简单的真相——大学扩招。说到底,大学生变多了,含金量自然就低了。回到20年前,参加高考的人数是570万,录取人数才27万,大学录取率不到5%。

那时候,大学生有点“贵”,能从大学毕业,基本都是人才,企业争抢,简直就是“天之骄子”。但到了2000年后,大学录取率不断上涨,逐渐突破50%,大学生的“市场”有了,但还得靠淘汰机制。

然后呢?接着扩招,直到2022年,大学录取率飙升到94%。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张文凭。

问题来了——一张文凭能代表什么?在竞争激烈的职场里,大学文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它早已成了标配,而不再是入场券。

想想,现在的大学生,含金量比以前的中专生低,这已经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且,扩招的后遗症,早就开始显现。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再是个例,而成了普遍现象。你可以看看那些拼命熬夜读书的人,他们毕业后的结果,往往跟他们的努力不成正比。

根本原因:教育和市场严重脱节

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说到底是“教育”跟“市场”脱节了。

大学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们学到的却往往是市场不需要的东西。现如今,大学的教育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

想想看,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依旧停留在十年前,学到的知识,有多少能真正跟上技术的步伐?这些学术型的硕士,能用得上什么?一纸学历,背后却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空洞。企业要的是能马上投入生产的“实战型”人才,大学生却往往只会做题,不会做事。这就是现实的冲突。

而且,不仅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不到工也同样令人头痛。某些制造业老板说,几年前发的招聘信息,工资4000元就能招到人,现在工资涨到6000元、7000元,甚至包吃住了,结果人还是不够。

来了的,不是年轻人,是年纪大的,技术水平差得离谱。这是为什么?因为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都跑去追求“白领”工作了,而真正需要的工人,却没人愿意干。

再加上制造业的技术不断升级,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大。按照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制造业的高级技师供不应求,很多企业的岗位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这就很讽刺。大学生数量年年攀升,但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的,却越来越少。

企业与大学生的错配

这场“错配”其实不难理解。过去二十年,大学的扩招背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是“用工荒”的制造业,如今因为科技进步,进入了对高技能人才的“硬需求”时代。

可是大学里的教育体系却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很多院校,尤其是文科类和一些综合类院校,早就跟不上企业的实际需求。

学到的东西,早就不符合当下行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一些工科类院校,虽然专业对口,却依然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许多课程内容早已过时,企业更喜欢那些能直接上岗的技术人才。

换句话说,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大学却在培养越来越多“纸上谈兵”的书生。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果。

那么,怎么办?

别光抱怨。解决方案,其实也不难找。你看到的这些问题,其实是产业升级与教育模式滞后之间的裂缝。

社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操作、能快速上手的蓝领,而不是只会“做题”的学者。要么,你就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主动调整自己的目标;要么,就只能和大量失业的大学生一样,继续在迷茫中打拼。

那到底是继续刷学位,还是另辟蹊径?别再想着“学历至上”了。大学生也不再是社会的宠儿。找工作,学技能,才是硬道理。

1 阅读:224
评论列表
  • 2024-12-17 11:34

    其实早期大学生并不全是学以致用,只是现在大学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