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习惯性反驳;智者,习得性沉默

月婆娑下影 2024-12-13 09:33:59

少有人知,刘德华曾被香港媒体评为“恶评最多的演员”。

在他出道四十周年的直播中,记者问他,如何做到在质疑声中成长。

刘德华平静地回答道:“不要句句反驳,要字字反思。”

愚者,习惯性反驳,在争执辩解中消耗自己。

智者,习得性沉默,在心平气和中精进自己。

01 愚者反驳

作家冯骥才说:“耳朵是从不犯错误的,惹祸的都是嘴。”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无论谈论什么,都习惯反驳对方。

话尚未说完,便迫不及待地反对质疑,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甚至彼此观点一致,也要换个措辞争论抬杠。

不重事实,不讲逻辑,不在乎他人感受,为了反驳而反驳。

殊不知,越是层级高的人,越不愿和语言攻击性强的人来往。

当反驳成了习惯,得罪的是别人,吃亏的是自己。

著名主持人鲁豫早期的主持风格,就颇受人诟病。

每当嘉宾做出回应,她总是立刻反驳说:“真的吗?我不信!”

这句口头禅在她的采访中数见不鲜,而此话一出,气氛必然尴尬。

很长一段时间,鲁豫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一次体检之后,医生对她说:“你这么健康,工作肯定很轻松吧。”

鲁豫说:“我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结果,医生反驳了一句:“真的吗?我不信!”

鲁豫心想,这大夫说话怎么这么难听,一种不被理解的无奈瞬间涌上心头。

恰在这时她恍然发现,自己的说话方式多么不讨喜,甚至是一种冒犯。

此后,她一改往日访谈风格,少说反驳的话,多了些肯定,多了些引导。

渐渐地,嘉宾们更容易袒露心声,她的口碑也随之转好。

作家王蒙说:“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

习惯性反驳,伴随着狭隘的性格、败坏的人缘、匮乏的认知.....

想着以言语胜人,压别人一头,往往会让自己输得一败涂地。

02 智者沉默

《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心智越成熟,越懂得克制自己无时无刻的反驳欲。

真正的智者,用沉默代替争吵,把反驳变成反思。

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能突破认知局限,逐步丰实自己。

画家黄永玉,曾被某位同行在报纸上公开发文诋毁。

对方贬低他的画作:巧密有余而睿智不足,只学西洋画,国画尚未入门。

甚至大放厥词:“若能虚心自处,认真攻习国画,可望成为一个二三流的画家。”

不只是言语上的刻薄,那人甚至画了副插图,将黄永玉画成一条被洋人牵着的狗。

文章发表后,外界哗然一片,许多人为黄永玉打抱不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黄永玉本人却不发一言,从头到尾不回应、不驳斥。

私下里朋友问起此事,他还笑着说:“话说得难听,见解还是有的。”

此后,黄永玉花费大量精力临摹钻研国画,最终成为画坛一代宗师。

鬼谷子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这世间,很多真知灼见,就藏在别人的嘴里。

面对别人的侃侃而谈,下意识反驳,就等于拒绝成长。

认知层次高的人,则懂得保持沉默,静下心来接纳不同的意见,遇见更好的自己。

03 达者开阔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研究古代服饰的老教授,常去旧书市场淘书。

一次,他和学生选中了一本与清代服饰相关的画册。

书摊老板不以为然地说:“你们眼光不行,这本是大路货,我这有《芥子园画谱》,过来看看吧。”

老教授笑着说:“不必了,就买这本。”

书摊老板听后,出言讥讽道:“喝了些墨水就觉得是内行,哪本书值钱,还是我更懂。”

学生在一旁忍无可忍,与书摊老板争辩起来,吵得面红耳赤。

老教授没有上前争执,反而挥挥手表示歉意,随后带着学生离开。

回去路上,学生闷闷不乐,老教授开导他说:

“卖书卖的是价钱,看书看的是价值。那位老板只能站在一个书摊后面衡量一本书。”

因为位置不同,所以见解不同。硬要争是非、论对错,往往是各说各话。

真正通达的人早已明白,人有立场,事有角度,心境越开阔,心气越平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