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有什么功绩,为何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一只历史 2024-12-26 13:18:00

朱祐樘登基后被尊称为"明孝宗"。他虽立志弘治中兴,可面临的环境却极其严峻。国库空虚,黄河水患肆虐,累及运河决堤,官场腐败,权臣窃国....肩负重任的孝宗如何一步步化解内忧外患,让朝政步入正轨?让我们一探究竟!

朝政这东西就跟操盘一部复杂的机器一样,需要无微不至的维护调理,才能确保万年长驱直入。可惜啊,孝宗的先帝明宪宗在晚年时放任亲信权臣为所欲为,搞得政通人和的大明朝几乎停摆。孝宗一上台,便接手了这烂摊子。

首先是收拾后宫那伙乱麻。万贵妃、李孜省等人,有被流放的流放,有被抄家的抄家,算是把前朝留下的祸患扫尽门户。不过孝宗也很有分寸,并未对这帮祸害赶尽杀绝,以免给宪宗抹黑。

既然内宫无虞,孝宗就将矛头对准了官场。成化年间,权臣把持朝纲,百官官斗不歇,政事耽搁,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要扭转这一切,肃清门户便是首要之务。

不仅如此,孝宗每日勤政亲力,设立朝会更多与群臣商议国事,还监督文武官员考核,一大批庸才懒鬼应声而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批才俊良臣,堪当重任。孝宗的勤政作风,让朝野大振振作。

为了提高效率,他还制订规矩,凡事请旨给出时限,不得拖拉。同时也下令遏制了宪宗朝奢靡浪费,各类寺庙工程要省则省,宫廷开支也要精打细算。可以说,孝宗在肃清门户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扭转了陈规陋习。

说实话,当时朝野上下对孝宗这位新君还是怀有很大期待的。谁知好景不长,天灾接踵而至,沿黄河流域的各地接连发生水旱灾害。最严重的当属黄河洪灾,万般无奈之下,孝宗不得不请来军中能臣白昂,命其治理黄河。

白昂用了一年时间疏浚河道,北筑长堤,南引入淮,暂时解决了当前危机。可他很快发现了一个致命缺陷——万一黄河水量超过淮河承载能力,那就等于是把祸患从黄河转嫁到了淮河流域。

为了防患于未然,白昂建议在山东北部开凿引河渠道,以缓解淮河压力。这无疑是一着妙棋,可就是遭到了朝野斥责,认为无端浪费民力财力。孝宗一时糊涂,竟然不予采纳。

几年后,黄河果然又泛滥成灾,直接导致了京杭大运河中断。粮草无法顺利输送,京城就成了被封锁的"空城"。良莠不齿啊!这一失误,让孝宗在马后炮中咬牙切齿,万分懊悔。

无奈之下,孝宗只能再次拨款筑堤修渠,终于在元年之后,慢慢稳住了局面。孝宗汲取教训,后来也着力振兴农桑,推行了种种新政,并亲自巡视地方,了解民情。待到他退位时,朝野对他的评价是"勤勉中兴"。

可惜啊,孝宗毕竟太"孝"了。他每每推崇前朝旧物,竟将一大批贪官污吏恢复了职位。这些人又卷土重来,搞权钱交易、射利传污,最终让孝宗的伟业蒙上了阴影。

我看啊,明孝宗其实就是个好心没好报的可怜虫。他憧憬的是一朝一世,可权臣集团终究是牢不可破的。庶民对他的评价是"初勤终怠",不无道理啊。不过嘛,能从一团乱麻中将朝纲重新掌控,那也算是他的一大功勋了。就看后世的君主,能否把这缓兵之计永珍重下去了。

明孝宗一朝的治理生涯,其实是一部英雄迟暮的艰难史。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清朝自肃的决心,打击权奸,肃清门户,力挽狂澜。但最终却因循私念放任贪佞,使自己的伟业蒙上阴影。

他的权力定位也颇值得玩味。一方面,孝宗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权力下放,与文武权贵分权共治。但另一方面,他又保留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神圣性,仍是独裁者的身份。这种新旧权力结构的混杂,或多或少助长了后期贪腐的滋长。

总的来说,孝宗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但最终止步于现实权力版图的领袖人物。他的经历昭示我们,改革创新固然重要,但保持政治体制的持续性也不可或缺。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