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委原第一书记,54岁被“打倒”,72岁官至副国级,活到92岁

红色先驱 2024-10-17 09:16:50

2004年1月3日,马文瑞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提及马文瑞,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陕西省人民来说却是印象深刻。

1912年,马文瑞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今子洲县)高家坪乡的一条拐沟里。

村里20多户人家,大都姓马,祖上是从西山那边的马家塌来马家阳湾村的,那里有许多本家。家里祖辈务农,只是到了他祖父这一辈,才在种地之余做点生意。

马文瑞的祖父马沼兰是个很能干事的人,做过地方小区长,处理乡间事务很有一套。

马家大门上有一块写有“公务勤劳”的匾,就是民国8年(1919年)米脂县知事题赠给他祖父的。后来马家祖父在镇上开了一家名为“公盛源”的商店,人们口口相传,都惯叫马家是“公盛源家”。

马文瑞幼年时母亲早逝,所以跟着祖父祖母长大,起先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后来陕北大旱,饥民遍野,马家家境也急转直下。

青年时期的马文瑞整日靠着米糠、野菜和树皮度日,也正因如此,对旧中国北方山区农村经济破产和贫穷落后的情景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此后踏上了致力于改变此现状的路途。

1928年,马文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漫漫征程。

土地革命时期,他历任多个党职,在党的领导职务上崭露头角,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然而革命生涯并不一帆风顺,陕北一场对党和红军危害极大的错误“肃反”,令许多优秀的红军指战员失去生命,而马文瑞也差点难逃此劫,幸得毛主席及时赶到,救下了他。

抗日战争中,马文瑞又相继任陕北西部地区党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等职,在延安书写了一段壮丽而辉煌的岁月。

毛主席亲笔为他题写了“密切联系群众”6字的奖状,是对他在延安工作的极大肯定。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决定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即中央政府,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会议结束后,公布了副总理、部长名单。

次日清晨,马文瑞便在广播中听到了由周总理宣布的“劳动部长马文瑞”,当时他乍一听,还以为是弄错了,特意打电话给中组部求证。还是一位老战友告诉他没有错,因为来不及征求他的意见就确定了。

紧接着在1954年底,马文瑞奉调进京,首先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休息时,毛主席看见他,很高兴地问:“马文瑞同志,你来了,上任了吗?”

他回:“开完政协会议,就去上班。”

毛主席则风趣道:“从今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都归你管。”周围人当时听到毛主席这样说,都禁不住笑了。

此后,马文瑞在劳动部长任上一干就是12年。后来马文瑞回忆起来直言:“那是我一生一个重要的经历,也是我和平建设年月里付出了努力的一个时期。”

1967年,一段风雨岁月来临,马文瑞被“打倒”,失去了自由,一直到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批示下才回到家中。

1977年,马文瑞重新出来工作,先后出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1979年,马文瑞出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省人大主任,着手于陕北脱贫、西安古城墙整修、陕西航空机场迁址改造、黑河引水工程启动以及陕西省体育馆、历史博物馆、西安火车站等重点工程实施建设等等,为之后陕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4年1月3日,马文瑞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2岁,病危时,他让家人取来纸笔,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延安。

1 阅读: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