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肾病疗效瓶颈,只有一条路可走

迎夏看健康 2024-02-24 12:46:10
肾脏病疗效的瓶颈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中,有2个遗憾最为常见:

1. 缓解率约为1/3

2. 缓解幅度约为1/2

具体而言,无论是收治病人时笔者询问病史、还是文章下读者的留言、还是诸多专家发布在专业期刊上的文献,都指向这两组数据:

1.缓解率30%

对于早期患者,部分缓解率(部分缓解指尿蛋白降幅达到一半)约为60%,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指尿蛋白降至0.5克以下,治疗达标)约为30%;

而晚期患者,降尿蛋白没什么意义,关键在于改善肾功能,只是肾功能恢复率远低于30%,甚至远低于10%. 2023年Nutrients发布过一项系统性综述显示,5期患者的肾功能恢复率仅有1.49%.

整体而言,慢性肾脏病的综合缓解率在30%左右。

2.缓解幅度50%

目前慢性肾脏病最常用的基础药物为普利/沙坦类药物,这类药物有2个常数:尿蛋白降幅50%,肾功能下降速度减慢50%. 有的患者没有吃西药而是喝中药,口服中药的缓解幅度也与此相似。

整体而言,目前慢性肾脏病疗效的基本面貌为:30%的患者获得缓解、缓解幅度为50%。

这2个神奇的数字:30%和50%,几十年来迟迟突破不了,固定成了瓶颈。

进步动力不足

人类自1827年发现慢性肾脏病以来,先研究病理、再寻找治法,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咱们的最终理想,当然是希望缓解率、缓解幅度双双达到100%.

但是缓解率提到30%、缓解幅度提到50%之后,再往上提就提不动了,遇到了一个瓶颈。

这个瓶颈不是最近新出现的,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的肾内科诞生之时,这个瓶颈就随之出现了。大部分肾友用的主要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普利/沙坦类药物,是改革开放之初就有的,一直用到现在。

这几十年来不是没进步,只是进步幅度太小,追求进步的动力太小。

仿佛每3个病人中能缓解1个病人,就是勉强可以接受的结果了;剩下2个未缓解的患者,对肾病诊疗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仿佛病人的缓解程度,能将尿毒症到来时间延缓一倍,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了;延缓后依然进展为尿毒症的那些患者,对肾病诊疗发展的推动力也不足。

只要医疗系统能承载这么多尿毒症患者,能运转下去,就得过且过。

说到这些,咱们专业人士可能会委屈:我很努力研究了啊,白天黑夜泡在实验室一点没有松懈啊,动力很足啊!

确实,咱们研究人员确实很努力。笔者没有针对个人,而是说大环境,是咱们肾脏领域的科研规模、科研人数、科研经费,都太少了。

少是有多少?

笔者前些天讲过,美国肾脏病年会揭晓了慢性肾脏病科研经费,只有癌症的53分之1,只有老年痴呆的31分之1。

这能说明肾病诊疗的进步动力足吗?没有经费,怎么买材料、怎么做试验、怎么招募科学家,靠全社会用爱发电吗?关键是也没爱呀!

就好像一个男生追一个女生,女生说:你给其她女生买了53块钱的礼物、给另一个女生也买了31块钱的礼物,我也要,你也给我的话我就答应你。

结果这男生说:我的钱需要留给别的女生,你理解一下,我给你1块钱,证明我爱你,行不?

…………

谁能理解为这叫进步动力充足。

另外更糟糕的是,随着肾病的病种逐渐靠拢向糖肾这种难治性肾病(糖肾的达标要求更高,需要尿蛋白降至0.15克以下,因为肾脏损伤速度更快),于是我国肾病群体不仅突破不了瓶颈,连能够抵达瓶颈的肾友都在减少,达标率持续下滑。

如何突破这个疗效瓶颈?

这个话题很大,从临床上的缺漏和弊端,到科研上的经费和创新不足,再到整个社会民意对肾脏疾病的避讳、影响力不足,方方面面有太多需要改进之处,唠起来就没完了。想想也是,如果这事很简单的话,它也就不是瓶颈了。

可是仍有大量未缓解的患者,这个瓶颈总是该突破的,怎么办呢?

相对容易实现的方法,只有一条路:

中、西医结合形成的多靶点治疗

肾病之所以难治,是因为肾脏内沉积的致病物质:免疫复合物,它很顽固,不断攻击肾脏。

免疫复合物是人体消灭外界入侵物后剩下的「尸体」,正常人可以将免疫复合物排出体外,人体在亿万年中已经进化出了这个功能。然而肾病患者的免疫复合物生成多、排泄少,就蓄积了起来。

要想清空肾脏内的免疫复合物,需要抑制生成 + 促进排泄,二者缺一不可。

免疫抑制剂(包括激素),能解决免疫复合物吗?

能解决一半。

免疫抑制剂,能抑制免疫复合物生成;但却无法促进免疫复合物排泄。

于是已经沉积在肾脏内的免疫复合物,依然在攻击肾脏,免疫抑制剂对此无可奈何。

健康人的肾脏面对免疫复合物,本身就有自我修复的机制:肾脏的系膜细胞、血液中的红细胞等等,都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只是肾病患者的这项能力比较差。

要促进患者排泄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需要健脾益肾方,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各项症候进行随证加减,恢复各细胞排泄免疫复合物的能力。这是很多患者缺失的一项临床工作。

排泄出的免疫复合物:

也有的患者是反过来,只促进排泄、没有抑制生成。

抑制生成 + 促进排泄,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许多患者的疗效遇到瓶颈,是卡在了瘸一条腿上。

这是早期肾小球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如果已经发展到晚期了呢?

那么肾脏损伤不止是肾小球,还伤及其它肾脏组织:肾小管、肾间质、肾小动脉。

免疫复合物攻击的是肾小球,不是其它肾脏组织。上面讲的清空免疫复合物治疗,对肾小管、肾间质、肾小动脉的损伤起不到作用。

怎么办,普利/沙坦类药物,能保护肾小管-间质吗?

能保护一半。

肾小管间质细胞的死亡过程中,血管紧张素是凶手之一,怎么抑制血管紧张素呢?普利/沙坦类药物,便是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但是肾小管间质细胞,仍然处于缺血缺氧的窒息状态。这是因为肾小动脉狭窄、血液流不进来。

如果这种窒息状态持续下去会怎样?即便抑制住了血管紧张素,也只是让细胞的死亡速度减慢了一倍,最终还是没有细胞能生存下来。

这需要活血祛瘀的方法,内服+外治,来疏通血管:改善凝血功能、溶化微血栓,从而减少血液滞力,同时扩张肾脏小动脉壁内径,血液就能在心脏泵血的推动下顺畅地流入肾脏。

左下是未扩张的皱缩血管,右上是已扩张恢复的血管,有明显区别:

前几天笔者讲的四川泸州合江县的欧阳先生,他的血肌酐从470μmol/L降到62μmol/L,便是因为疏通了肾脏血管,使血肌酐能够重新顺着血液从肾脏滤出。

结语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慢性肾脏病诊疗技术一直在进步。但问题是,技术进步始终难以转化为临床疗效。

因为不同技术掌握在不同医生手中,患者接受的治疗往往是残缺的,导致缓解率1/3、缓解幅度1/2这俩数字,成了慢性肾脏病的疗效瓶颈。

我院专治慢性肾脏病30多年,深切地体会到:只有中医大夫和西医大夫合作,才能突破瓶颈,否则希望渺茫,所以才将其作为我院的规定。

毕竟同时精通中、西医的人才太少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能精通一种医术就已经很难得了。而研究经费的限制,又使得单一的医术无法单枪匹马战胜慢性肾脏病。谁也别嫌弃谁,单靠自己能不能解决慢性肾脏病?自己心里都明白。

希望各位同仁能消除隔阂、团结一心,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实现从技术进步、到临床疗效的成功转化。

中、西医不是水火不容的,隔阂只是因为不了解。相互共事久了,互相了解了,默契自然就有了,其实这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