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此人才华还是有的,权术方面能够纵横捭阖,名义上一统诸侯,成为全国的领导人;军事方面,打得各个派系抬不起头,可以说想打谁就打谁,即使解放战争时期在各种战役大放异彩的我军将帅们,在前期也是一直被蒋介石带着国军将官压制的,可以说在毛主席出山之前,蒋介石确是能够说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可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最重要的是对战略大方向的把握,权术平衡,甚至军事能力等都是枝末细节。从某种程度来看,老蒋这辈子最大的战略错误,就是背弃了孙中山制定的联共策略,被“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馊主意坑惨了。
“攘外必先安内”,有点宋太祖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的意思,南唐虽然无罪,对北宋毕恭毕敬,但宋太祖还是说:“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赵大那么说,有一定道理,北宋要形成对外凝聚合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必然要天下一家为先。后面,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赵二的奏折中,也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观点,他认为要夺取对外战争的胜利,必须要保证内部和谐,获得民心的支持。
北宋的主张并无不妥之处,当时北宋虽有外敌环伺,但毕竟外敌还没正式对立,且北宋正值兵威正盛之际,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策略,让全国武装力量定于一尊是正确的做法。但在民国时期,军阀混乱的时代,“攘外必先安内”在运用上,就大有门道,用不好,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狼子野心暴露无疑,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此时外敌已经入侵了,国际环境已经与北宋不同,但老蒋对此熟视无睹,“清共”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1932年,老蒋亲赴前线督阵,展开第四次“围剿”。此时,驰骋政坛多年的风云人物杨永泰洋洋洒洒呈上了万言书,表述“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老蒋深以为然,杨永泰由此得到赏识,被立即提拔重用,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
但这个馊主意也注定了老蒋这辈子的悲剧,导致老蒋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历史最大的笑话。
首先,这个馊主意让老蒋看不清历史大势。历史不能生搬硬套,民国所处环境和北宋立国时期不一样了。日本已经入侵中国,主要矛盾不再是国共之间,纵观中国历史主流,“胡运无百年”,中华民族应该一致对外。
其次,这个馊主意让老蒋失去了民心。这个看似颇有远见卓识的的战略方针,实施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穷尽了一切力量后,“收复”了失地,重创了“匪军”,但并没有取得预想之中“安内”的成果,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做法失去了民心。后来,老蒋被逼说出“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有牺牲一切之决心”,举国称赞老蒋英明,这才是顺应潮流、民心所向之举。
再次,这个馊主意让老蒋的治下人心混乱。老蒋用的人,大多是能力平平的废物,当年国民党里公认最有才华最有能力的是邓演达,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老蒋想重用他。但处决邓演达前最后一次谈话,邓演达是这么回答的:如果你不违背中山先生当年的遗愿,继续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我完全愿意放下成见,跟你合作,甚至听你指挥。但对于已经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蒋来说,是不可能答应的。最终是,因为张少帅也不同意老蒋这个战略,加之他怎么都打不过我党,“攘外必先安内”于是引发了“西安事变”,结果老蒋被迫放弃这一主张,万般无奈地转身投入抗日战场,十余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付出得不偿失。杨永泰费尽心机呈上的策略变成了馊主意。
前文说了,“攘外必先安内”在运用上,就大有门道,用不好,可能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安内”并非一定要用军事手段,有很多安内的方法,“围师必阙”的孙子兵法思想,老蒋是没有悟透了,穷追猛打赶尽杀绝只会让我党更为强大,如果老蒋“安内”的方法更柔和一些,或者继续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那一套,那么,老蒋则可能会凝聚国共双方的力量,国家或许大有可为。
但历史没有如果,“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曾经让雄心万丈的老蒋大展宏图的美好愿望,化作了虚无缥缈的幻想,也是老蒋败亡的理论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