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败后到底有多悲惨?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只因犯下五大错误

在红墙说史 2024-07-22 05:36:47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为了争夺天下而奋力拼杀。

李自成,这位曾经推翻旧王朝、搅动风云的人物,本有望开创一番新的历史篇章,却最终未能像刘邦、朱元璋那般建立起一个长治久安的新王朝,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这些错误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他的宏图大业一步步拖向深渊。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这背后的缘由。

第一大错误:流寇主义严重

在初期自己力量相对弱小的时候,通过流动作战来壮大自己,在策略上是可取的。

但是,当自己的力量壮大到一定的程度后,甚至已处于明显的优势时,流寇主义就有了极大的危害性。

李自成似乎只关心军事上的胜利,而很少考虑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结果是攻下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接着就一个又一个地丢弃,到头来还是没有一个巩固的据点。

西安称王后,李自成曾想把关中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但流寇主义仍未彻底克服,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地方政权建设,而只是近乎儿戏地派那么一两个人充任长官。

因此,当李自成在前方一旦打了败仗就惊慌失措,进退失据。相比之下,刘邦夺天下有关中为根据地,朱元璋有应天府(今南京)为根据地,都极稳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李自成则不然,山海关之役战败后,即仓皇撤退,原控制地区到处反叛,致使无存身之地,而只能一逃再逃,直至败亡。

第二大错误:在攻占北京后的关键时刻,李自成的策略却接连失误

第一个失误:追赃助饷,打击面越来越大

当时,由于大量内帑已归大顺政权所有,军饷并不成问题。如果要追赃助饷的话,也应只追少数几个民愤极大者,借以收揽民心,而对大多数官员则应该首先包容下来,当大局稳定后再慢慢甄别和发落。

李自成却不然,对四品以上的官员则一概严刑追比,后又扩大到一些四品以下的官员和一些中等商人,弄得民怨沸腾,人心惶惶,严重危害了大顺政权在京师的统治。

第二个失误:在争取吴三桂的问题上一错再错

拷掠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抄没其家产,刘宗敏逼索和霸占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致使招降吴三桂的计划功亏一篑,使这支精锐的部队在关键时刻倒向清军,铸下了无可挽回的历史性大错。

另外,李自成命唐通率他的原部八千人去山海关驻防,也过于轻率,对吴三桂的态度变化估计不足,对清的野心也估计不足。

第三个失误:李自成在京师未能始终如一地严肃军纪,致使大顺政权很快失去了民心

大顺军刚入京时纪律尚好,不久即滋长起享乐情绪,军纪也松弛下来。“初,贼略不犯民。散居民家,唯收兵器、火药,取饮食,渐至淫掠棰砍。”

有人向刘宗敏反映这种情况,担心失掉民心,刘宗敏却说:“此时只忧兵变,民何足言!”好一个“民何足言”!大顺政权的第二号人物即持这种态度,军纪就只能越来越坏。当李自成从山海关败回北京后,他的兵力在数量上本来比清军(包括吴军)仍占有优势,但因“城中人心未定”,所以就仓促西退,迅速走向失败。

第三大错误:李自成对明朝降将的处置过于草率

他对明朝降将的态度可算得上宽宏大度,不论他们往日如何顽固与自己为敌,也不论他们往日曾对自己造成多么大的危害,只要他们率众来归,则一律妥加安置,优待有加。不仅准许他们仍旧率领其旧部,有的还准许他们在原地驻防。

从官级上来看,这些降将至少仍保留原来的官级,不少人还得到提升,有的甚至被提升到很高的级别。

例如陈永福和马科都一度被提为权将军,和李自成军中的第一员大将刘宗敏同级。

像董学礼、牛成虎等都被提升为制将军,左光先被提升为果毅将军,好几个降将还被加封伯爵。

李自成这样做对诱使明将投降起了好作用。

但是,在他们还没有明显立功表现时就予以提官加爵,使他们感到这一切都似乎来得太容易。

尤其是这些降将的旧部照旧不动,李自成不对其进行重新改编,使他们很容易重新走上反叛的道路。

当清兵入关后,除了陈永福这样少数几个降将外,大部分降将又纷纷降清。

他们在良心上似乎不受任何责备,心里十分坦然。这成为大顺军很快陷于困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像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大顺政权后仍驻守大同,清入关后又马上降清,使大顺军后撤严重受阻。

唐通则表现得更恶劣,叛李降清后疯狂进攻李自成的故里米脂一带,给大顺政权的后方基地造成极大的危害,使李自成固守陕西的计划很快陷于破产。

鉴于这些明朝降将纷纷降清,李自成就不得不对大量的降兵降将时时提防,造成后方不稳,因而就导致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第四大错误:大顺政权始终未赢得知道分子的广泛支持

李自成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重武轻文。他读书很少,算不上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的作用也缺少足够的重视。

刘宗敏是个典型的武夫,但大顺政权中所有的文士都要听从刘宗敏的节制。牛金星是大顺政权中的文官之首,但也仅仅是个举人出身,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中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因而就很难吸引大量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投奔大顺政权。

与此相反,从《豫变纪略》等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大顺军每攻下一城后,往往有许多知识分子至死不降,甚至对李自成等大肆嘲骂。

当守城将官准备投降时,往往有知识分子出身的人激烈反对。

李自成只知道依靠武力夺天下,但对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分子似乎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力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一个政权的巩固可以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可能是关键性的。

像汉初的张良,明初的刘基、宋濂等人,都是名重一时的知识分子,而李自成身边就缺少这样的人才。

这是大顺政权很快陷于崩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五大错误:李自成身边未能形成一个巩固的高水准的领导集团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有刘基、李善长、徐达等人,这些人都是十分杰出的,而李自成身边却没有集中起来这样一批人才。

牛金星是文官之首,舞文弄墨尚可,但却没有统筹全局的谋略,而是小胜即骄、心胸狭小,且嫉贤害能,故史籍上说他只有“井窥之智也”。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的第一员大将,但他只有匹夫之勇,没有战略头脑,而且贪财好色,史籍上称他只有“狂犬之猛也”。

李自成重武轻文,所有文官都要受刘宗敏节制,而刘宗敏就那么个素质,自然就很难保证策略的正确性。

另外,李自成和其他的农民军首领都起事草泽,时分时合,各不相下,也难以形成一个巩固的领导核心。

李自成先是杀掉了罗汝才、贺一龙等首领,罗、贺的部下有不少人成了李自成的死敌。

后来,比较有谋略的李岩也遭谗被杀。入京后刘宗敏仍和李自成称兄道弟,李自成称帝时他也不想下拜。

他和牛金星也有不少积怨。这就严重削弱了大顺政权的战斗力。

当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一败再败时,许多文武大员或逃或降,连牛金星这样的人物也逃跑了。由此可以看出,这是导致李自成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阅读: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