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侄子哪一个做接班人,武则天选择后,又做了一个决定

耀耀历史啊 2024-08-22 01:22:52

自从重新确立了李显的太子地位,武则天就一直有一个担忧,万一自己死后,儿子和侄子们不能和谐相处怎么办?这个担忧更深层次的发展是,儿子当了皇帝后,能不能容得下她这个前朝皇帝。

武则天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自从她当上皇帝,建立了武周王朝,他的侄子和儿子们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双方斗争的深层原因,其实是李唐和武周哪一个会成为武则天的接班人。当然,因为她这个皇帝姓武,目前为止,武家人一直占据上风。武承嗣和武三思经常在她面前说李显和李旦的坏话,武则天不时给儿子们来点小惩罚。这是一个杀一儆百的作用,李唐宗室子弟看到,武则天连自己的儿子都会惩罚,他们又算得了什么?还是老实点吧。

对母亲的惩罚,李显和李旦表面上虽然不敢说什么,心里说不定早把两个武家表兄弟恨得要死。更何况,因为权力的归属问题,他们对姓武的人还是有一种天然的抗拒。

武则天大概从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江山到底是传给儿子还是传给侄子。传给儿子,儿子肯定会在她死后回归李唐,这也就意味着她辛辛苦苦建立的武周王朝会一代而亡;传给侄子,侄子们将来祭祀的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她这个姑姑。传递了皇位却得不到祭祀,似乎是得不偿失。中国人讲究死后被子孙祭祀,以此证明家族的延续。

传位儿子还是侄子,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这个难题伴随了武则天称帝后几乎整个时间。

其实,自从武则天当上皇帝,她的侄子们就开始窥伺皇位。武则天称帝第二年开始,武承嗣就撺掇百姓王庆之向武则天提出,废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后,武承嗣和武三思又几次向武则天提出,天子没有立异姓接班人的。他们想当太子的心一直没有改变。

太子只能有一个,到底给谁,武则天对此犹豫不决。尤其是到了晚年,不得不立太子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信任的大臣狄仁杰从亲情和祭祀上告诉她,儿子比侄子亲,儿子会祭祀母亲,侄子不会祭祀姑姑。

此时的武则天还在犹豫,她以“此帝王家事”为由拒绝了狄仁杰。这个理由用在武则天身上不是第一次,在唐朝也不是最后一次。当年,唐高宗想立武则天当皇后,遭到了宰相集团的反对,李绩就是用这句话让唐高宗看到希望和支持,从而下定决心废王立武。再后来,李林甫又用“此陛下家事”,支持唐玄宗废掉太子李瑛。

武则天以立太子是自己的家事为由,拒绝狄仁杰的建议,但狄仁杰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对武则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武则天认识到皇帝的家事就是天下事。与此同时,他又劝武则天召回儿子李显。

和狄仁杰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很多老臣,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劝武则天让李显当继承人。这让武则天看到,李唐还深入人心。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权力的顺利交接,加上母子的天生亲情,武则天心中的天平开始倾向儿子,但她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

就在武则天犹豫不决时,一个梦让她彻底改变。她梦到一个大鹦鹉的两个翅膀都折了。她把这个梦告诉狄仁杰,狄仁杰给她解梦:鹦鹉就是武则天,鹦鹉的两个翅膀是她的两个儿子,如果能重新启用儿子,武则天的翅膀一定会重新显示出活力。

这个梦把武则天的心推向儿子。接下来的一次事件则给武则天加了一把火,让她决心加快行动。

契丹叛将孙万荣攻打幽州,他打出了“何不归我庐陵王”的旗号。这个旗号很有力,虽然武则天建立了武周王朝,但是在人们心目中,李治的儿子李显和李旦才是真正的王朝接班人。此时,吉顼通过张易之张昌宗向武则天传达了立庐陵王为太子的意思。连武则天自己的人都心向李显,而不是武承嗣,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把继承人定位为儿子而不是侄子。

公元698年3月,武则天把三儿子李显秘密召回来,李旦提出让位于哥哥。这样,李显重新成为皇太子。此前,武承嗣因为当太子无望已经郁郁而终。

选择了儿子做继承人,武则天又重新为侄子们考虑,毕竟是自己的娘家人,如果他们不能善终,武则天大概觉得没法向先人交代。这样就有了公元699年《资治通鉴》的一段记录:“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因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武则天自己也很明白,儿子和侄子以后不会相容。为了不出现自己不愿看到的结局,她想到了立字为誓。可是,这样做真的有效吗?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相信。

公元700年,吉顼被贬到地方,临行前向武则天说了一番肺腑之言:“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安定,今太子已立而外戚尤为王,此陛下驱使他日必成,两不得安也。”(《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旁观者吉顼看得很清楚,外戚势力过大势必会引来一场权力之争。其实武则天自己也明白,有生之年自己可以均衡两方关系,以后呢。这样的局面已经形成,她也没有办法解决。

面对亲情与权力分配的无力感,并非武则天一个人才有。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被儿子困住,活活饿死。唐高宗李渊当年也曾想把天下一分为二,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占据长安和洛阳。结果引来兄弟相残。

历史总会很相似地重演。所谓以史为鉴,很多时候并不能做到。不是不想做,是感情的复杂性让人在做出抉择时变得艰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