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篇章:菩提心菩萨道日常养成

余则森林走心 2024-12-08 03:53:29

修行篇章:菩提心 菩萨道 日常养成

民国时期,一位年轻人来到曹溪南华寺,拜见了当代高僧虚云和尚。这位年轻人每日在佛堂诵经念佛,一心想要明心见性。一日,他向虚云老和尚请教:"师父,弟子每日念诵上万声佛号,为何始终不得开悟?"

虚云老和尚听后,露出智慧的微笑,说出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这位年轻人名叫明智,原是城中商贾,因慕佛法,舍弃俗务来到南华寺修行。他听闻念佛法门可以即身成就,便发心每日持诵阿弥陀佛圣号。明智把每日念诵的数量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他深信只要念诵的佛号够多,终有一天能够开悟。看着册子上记录的数字与日俱增,他心中充满欢喜。

一日,明智来到方丈室,恭敬地向虚云老和尚展示他的功课:"师父,弟子来寺三月有余,已经念诵了几十万声佛号。听闻大师证道甚深,望能指点迷津。"

虚云老和尚放下手中的佛珠,语气平和地说:"善哉,你可知六祖慧能大师在黄梅东禅寺时是如何修行的?"

明智答道:"弟子知道,六祖在五祖门下时,在碓房舂米。"

"那你知道六祖为何不在殿堂诵经,反在碓房做工?"虚云老和尚问。

明智低头思索片刻,答道:"这个...弟子实在不解。"虚云老和尚说:"六祖虽在碓房舂米,却能悟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道理。可见修行不在形式,而在真心。"明智听后似有所悟,又不禁疑惑:"师父,弟子常听说念佛可以消业障,积功德,为何您说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做些别的?"

虚云老和尚慈悲地看着明智:"你可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经历了什么?"

明智答道:"弟子听说佛陀曾经六年苦行。"

"不错。"虚云老和尚点头道,"佛陀经历六年苦行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才明白苦行非道,过与不及都不是正途。修行贵在中道,不执着于相。虚云老和尚接着说:"现在寺中菜地杂草丛生,厨房柴火不足,殿堂也需打扫。你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去做这些事情。"明智听后不解:"师父,这些不都是粗活吗?怎么能与念佛相比?"

虚云老和尚说:"你把做工和念佛分成两件事,正是著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你心中还在分别,怎能见性?"明智听得入神,虚云老和尚继续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你看那些杂草,它夺取菜地的养分,就如同贪嗔痴三毒侵蚀我们的清净心。拔除杂草,就是在拔除烦恼;浇水施肥,就是在培养善根。"

"每日做工时专注当下,心不散乱,这就是禅定。分辨菜苗与杂草,这是智慧。为大众种菜,是慈悲。种菜时,不急不躁,遇旱即浇,遇涝即排,这是中道。春种秋收,这是因果。你说,这些不是修行吗?"明智听得如痴如醉,却还是有些疑虑:"师父,念佛不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吗?为何要重视做工?"虚云老和尚微笑道:"你既想往生极乐,可知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为何而发?"明智摇头说:"弟子不知,请师父开示。"

虚云老和尚说:"阿弥陀佛因见众生苦难,发愿建立净土。他的愿力来自大慈大悲,来自利益众生的实践。你口中虽念佛号,心中却分别高下,不肯做事利人,这与佛陀、祖师的本怀相去甚远。""寺院中的一砖一瓦,都是前人用心经营;厨房里的一粥一饭,都是大众辛勤供养。你享用信众供养,却不愿为常住出力,光是嘴上念佛,这样的修行如何相应?"明智羞愧地低下头:"弟子知错了。"

虚云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佛法无二无别,说到底就是觉悟的智慧。这智慧不是靠嘴上念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实践出来的。你看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哪个不是在平常日用中见性?"

"寺院里曾有一位老和尚,他终日忙于劈柴挑水、打扫庭院,从不闲着。有人问他为何不专心修行,他说:'我搬柴时是般若搬柴,挑水时是般若挑水,哪一刻不是在修行?'后来这位老和尚圆寂时,显现种种瑞相。"明智恍然大悟:"原来修行就在日用中。"

虚云老和尚欣慰地说:"不错。你现在明白了,念佛不是为了记录数量,而是要与佛心相应。佛心是什么?就是觉悟的心、慈悲的心、利他的心。你做每一件事都要用心,都要为利益大众着想,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记住,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实践。与其念一万声佛号,不如做一件利益众生的实事。因为真正的佛法,就在柴米油盐中,就在举手投足间。”

从那以后,明智改变了修行方式。他不再整日念佛,而是积极参与寺院事务。扫地时,他专注于当下;种菜时,他用心照料;担水时,他觉知每一步。他发现,当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时,反而比念佛时更容易进入定境。渐渐地,他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他明白了,真正的修行不是离开生活去追求什么,而是在生活中见性。

后来,明智也成为一位受人景仰的修行人。每当有人问他修行的要诣,他就会说:"你想念多少声佛号都可以,但别忘了,真正的修行在于实践。一个波澜不惊的心,一双随时帮助人的手,一颗利益众生的愿心,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转发自 五台山西台顶法雷寺常如师父 朋友圈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