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具体来说,在中国东北部,美国驻兵韩国和日本,对中国构成了威胁;在东南部,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并支持蒋介石残余势力多次侵扰东南沿海一带;在南部的越南,美国在当地的侵略战争愈演愈烈;在西南部,虽然中国取得了对印度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但边界局势并未彻底缓和;在西部新疆方向和北部,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局势也日益紧张。
一线地区主要包括位于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是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而三线地区则主要指的是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基本包括四川(含今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河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此外,“大三线”指西南、西北,“小三线”则是各省份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
1964年。这一年经中央专委批准,061基地正式建立,成为当时中国航天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061基地承担起防空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任务,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战术导弹生产和科研基地之一。
061基地位于贵州省,具体分布在贵阳和遵义两个主要区域。在贵阳,基地建成了以航天产品科研生产为主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这里涵盖了航天产品的总体设计、总装、弹上设备、元器件、计量检测等多个专业领域。而在遵义,基地则建成了以航天产品地面设备研制生产、民品研发生产为主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园。这两个区域共同构成了061基地的主要生产和研发区域。
在遵义的群山环抱中,有一片曾经繁华而今沉寂的土地。这里,曾经的国营新峰仪器厂(3534厂)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这座由上海人援建的工厂,不仅见证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壮丽篇章,更成为了上海人在异地他乡打拼的“小飞地”。如今,虽已废弃多年,但历史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
1965年3月5日,贵州061基地开始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纷纷汇聚于此,共同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众多的援建单位中,上海有线电厂负责援建了位于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檬子桥附近的国营新峰仪器厂(3534厂)。随着工厂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带来了上海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气息。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逐渐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小飞地”。
上海,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有近十万工人干部及其家属响应号召,奔赴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支援三线建设。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建设梦想,更在那些僻远的小镇上,留下了独特的生活印记。上海人在三线厂的生活,是一种即便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也能过得有声有色的生活艺术。他们的到来,给原本沉寂的小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些说着普通话却带着吴侬软语口音的上海人,用他们精致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
在那个年代,上海人的物质生活在当地看来是相当“优厚”的。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相对丰富的食物供应,还能穿上卡其布、的确良、毛料等上等面料制成的衣服。这些衣物不仅质地优良,而且款式时尚,与当地居民的衣着相比,显得格外洋气。
上海人的妆扮富有大都市的时尚气息,他们的衣着打扮不输于电影和戏曲中的女演员。在三线厂工作的女职工,以其洋气的妆扮引领着当地时尚潮流。这种潮流不仅影响了上海人自己,也迅速感染了当地青年,使他们成为小县城里衣着打扮的弄潮儿。
上海人在三线厂的生活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在资源有限的内陆小镇,上海人能够享受到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这在当时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方式,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氛围。
更是在上海人的辛勤努力下,3534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工厂。这里不仅有先进的生产线和科研设施,还有完善的职工宿舍、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最兴旺的时候,厂区内居住着1500余名职工和家属,沪语成为了这里的官方语言。工厂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求,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片土地上,上海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3534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原因,工厂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效益也逐年下滑。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3534厂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命运。如今,走进厂区,只见杂草丛生、废墟遍地。昔日的厂房、办公楼、家属楼等建筑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只有那些高大的梧桐树和斑驳的标语还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尽管厂区已经废弃多年,但历史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在厂区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那些激励人心的标语和口号:“好人好马上三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等。这些标语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奋斗精神,也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进、追求卓越。此外,在厂区内还可以看到一些保存完好的老物件和照片,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上海人来说,3534厂不仅是一个工厂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回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和珍贵的友谊。即使离开了多年,他们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眷恋和思念之情。每当提起3534厂时,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些年的点点滴滴和那些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
虽然3534厂已经废弃多年,但那种三线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无数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和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信念支撑。
站在废弃的3534厂前,我们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然而,正是这些历史的印记和情感的纽带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让我们铭记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和那些曾经为国家安全和发展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人们吧!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发扬那种三线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