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方精讲:四逆散方(一)

鸿朗说健康 2024-11-17 14:38:45

【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用法】 捣筛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10克,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8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本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证,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一)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二)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部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

四逆散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治疗热邪传里,阳郁不伸所致的热厥证的名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升清阳而解郁热;枳实入中焦 归脾胃,降浊气而消痞结。二药合用,一升清,一降浊,使气机通畅,升降正常;白芍养血柔肝,和营敛阴,缓急止痛,与柴胡并用,一升阳,一敛阴,刚柔相济, 动静结合;与枳实相配,一气一血,调其气血;甘草调和药性,又可健脾益气,芍药甘草配伍,还能增强缓急止痛的作用。四药合用,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理 顺气血津精的升降出入,恢复枢机运转之功能。

本方所治病位在肝脾,脾主运化,是气血精液升降出入的枢机;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正常运化,肝疏脾运,才能维持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 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病症(《脾胃论》)。所以,升降失常是产生内伤 病变的主要关键。四逆散方功能恢复枢机之正常运转,足见其治疗适应症的广泛。

本方证的病机特点是阳气内郁,后世引伸其意,凡气滞、湿阻、热结、血瘀、或热毒瘀结等所致的肝气不疏、肝脾不和、肝胃郁结、肝胆湿热等证,均可用本方加减 治疗。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胸胁满闷,心下痞满,舌红或舌质基本正常,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细数或重按有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应用如原文载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虽属少阴病,但所列证候涵盖上中下三焦诸多病证,常可用于具备以上病 机的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胃肠功能紊乱、乳房小叶增生、痛经、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咳嗽、心悸、失眠、头痛、梅 核气等症。

气滞甚在本方基础上加香附、佛手、川楝子、广木香等,湿阻加苍术、厚朴、薏苡仁、白豆蔻、陈皮、法半夏等,热重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 花等,肝胆湿热加金钱草、夏枯草、茵陈等,热毒甚加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血热血瘀加赤芍、丹参、丹皮、生地、桃仁等。亦可结合方证选配成方,如与左金 丸相配则清肝降胃,与良附丸相配则疏肝温胃,与金铃子散相配则行气活血、散结止痛,与丹参饮相配则活血行气化浊,与四君子汤相配则健脾养胃助运,与百合乌 药汤相配则安中调气,与四物汤相配则养血活血,与失笑散相配则散瘀止痛,与平胃散相配则疏肝燥湿和胃,与小陷胸汤相配则清热化痰散结,与三子养亲汤相配则 化痰消滞通便。

《医方考·卷一》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

5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