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驾崩,宦官势力代表马元贽为了可以继续把持朝政,选择拥立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光王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
为何选择李忱呢?安史之乱后,大唐外部面临藩镇的挑战,内部也要面临尾大不掉的宦官势力威胁,本来宦官擅权已经够头疼了,再加上掌握神策军,宦官们更是如虎添翼,废立皇帝如同儿戏,至于其他宗室也被视为玩物。
唐宣宗(聂远扮演)
李忱是宫女所生,在宫内地位并不高,为了保全性命,从小就扮演不慧的形象,就这样,一直胆战心惊做了三十六年的傻子,彻底骗过了所有人,除了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一直认为李忱装疯卖傻,为了揭穿他,先丢在乱马之中,又丢在雪地里,结果李忱大难不死,活的好好的,也让唐武宗更加认定他的装傻行为。
这次他准备来个狠的,将李忱留在永巷的茅坑里,几天过去了,李忱依旧“老实”的待着傻笑,宦官仇公武就劝唐武宗把他杀了。
唐武宗为了以绝后患,命仇公武全权负责。
但仇公武真的要诛杀李忱吗?其实并不是,此时的唐武宗身体早已不好了,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宦官们打算扶持李忱这个“傻王”称帝。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仇公武将李忱送出宫,回头谎称李忱已死,骗过了唐武宗,直到唐武宗病危,才派马元贽把李忱迎回,立为皇太叔。
可以说李忱就是靠着演技骗过宦官才得以称帝的,而且又被唐武宗持续打压,上台后的唐宣宗急需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
论演技,唐宣宗在大唐帝王里可以排前三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唐宪宗的直接继承人。
登基后不久,唐宣宗就不断渲染自己和唐宪宗之间是多么父子情深。
说实话,唐宪宗会对这个宫女的儿子高看一眼吗?加上唐宣宗小时候一直装疯卖傻,更不会关注。
而且唐宪宗死的时候,唐宣宗不过才十岁,对于父亲的记忆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
但唐宣宗不管,就是各种追思悼念,甚至提高唐宪宗在太庙里的地位,此时唐宪宗已经驾崩二十多年,但唐宣宗却靠一手操作,让世人“误以为”唐宪宗才刚刚驾崩不久而已。
父子情深是假,借用唐宪宗的名头渲染自己皇位继承于唐宪宗是真,就是意图跳过唐穆宗一系。
果然不久,他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四朝定性为“伪朝”,宣布他们是不合法的继位,甚至想将他们神位迁出太庙。
然而唐穆宗一系毕竟统治大唐二十多年,贸然剔除必然引发朝廷动荡,如果他们是伪朝,那么这些在四朝科考、四朝做官的官员该如何定位自己呢?所以必然会被群臣抵制。
唐宪宗和唐穆宗削平的藩镇
但唐宣宗也有办法,就是“追查”唐宪宗的死因,一口咬定是郭太后和唐穆宗母子二人联手弑君,并以此开始牵连“被怀疑”的对象。
追查活动一直持续到大中八年(854年),而唐宣宗在位一共才十三年,光株连就搞了大半个时间,就连郭太后都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而后不久,唐宣宗又开始一刀切,反对唐穆宗一系的所有政策。
唐宣宗认为,只要清除“伪朝”之策,自己就可以坐稳拨乱反正的位置了。
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三朝也就罢了,作为并不多,但偏偏唐武宗在位六年,和宰相李德裕联手,打造的“会昌之治”颇有成效,大唐渐有起色了。
唐武宗在位不过六年,藩镇和回鹘被成功压制,就连一向令朝廷头疼的河朔三镇居然也听从朝廷调令了,尤其是卢龙节度使,甚至归顺朝廷,更别说灭佛解放人口,增加了收入。
不仅如此,唐武宗和李德裕又奖掖孤寒,提拔人才,就连嚣张的宦官都被压制,权力被大大削弱,下一步就是要收回神策军军权。
唐宣宗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好坏,一刀切,严重偏离了大唐正常的轨道。
唐宣宗刚登基,先罢免了李德裕、薛元赏,以及灭回鹘的功臣石雄,而被贬谪的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则全被调回,李党彻底失势,牛党全面复辟。
李德裕
牛李党争贯穿晚唐,本质来说李德裕属于改革派,主张强化中央集权,而牛僧孺则偏保守,主张因循守旧。
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时期,朝廷要做只能是改革,唯有改革才能有出路。
哪怕皇帝不喜欢某个大臣,但喜欢归不喜欢,改革还是要继续的,不可能将所有有改革倾向的人都贬谪。
但唐宣宗却做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放逐,看似结束了唐穆宗以来激烈的党争,但一刀切的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
除此之外,由于对父亲的迷信,唐宣宗还特别喜欢任用唐宪宗一朝的名臣子弟,当朝大臣令狐绹、白敏中、裴肃、杜胜、牛丛等等,都是唐宪宗一朝后人。
可以说朝廷内外,到处都有唐宪宗一朝臣子后代担任要职,唐宣宗一朝似乎成为了唐宪宗时期的朝廷一样,意图让朝廷看起来如同唐宪宗一朝的延续而已,再次证明自己是唐宪宗真正的继承者。
唐宣宗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唐宪宗的继承人
其中令狐绹更是担任唐宣宗一朝宰相长达十年,成为整个宣宗朝任期最长的宰相。
可惜他们只是顶着名臣子弟的光环,实际能力大都一般,以至到了唐宣宗后期几乎没有贤相良将:
徒快私愤,自坯长城,即此一端,已觇器小。所用宰相如白敏中、令狐绹辈,皆阘茸无能。虽察察为明,遇事节俭,只合作盛世守成之主,迥非挽回危局之材——《隋唐史》
这是著名史学家岑仲勉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任人唯亲的后果就是导致大唐江河日下,中唐之后严重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改善,至于党争,看似没了,但只是一刀切,依旧暗流涌动。
那为何唐宣宗还能在史书里留下美名呢?
最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表面功夫,毕竟靠装疯卖傻隐藏了几十年,继续维持某种人设也不是什么问题,至于人设,自然是模仿唐太宗了。
在位期间,唐宣宗处处模仿唐太宗,甚至重用魏征五世孙魏谟,意图将自己一朝打造成另一个“贞观之治”。
可惜只有神似,而且唐宣宗模仿的过于刻意,认为靠读《贞观政要》,学唐太宗“善于纳谏”,就可以取得唐太宗一样的成就。
唐宣宗对唐太宗的模仿堪称拙劣
但唐宣宗一无唐太宗能力,二无唐太宗用人之量,靠邯郸学步,终究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没有意外,唐宣宗大概只能在大唐帝王里属于中下那一档的,毕竟唐宣宗自恃权术,靠平衡独掌大权,比一帮大权旁落的皇帝还是好很多的。
但有时候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比如收复河湟地区。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着大唐内乱,趁机侵占了河西、陇右地区,对于失地,唐朝一直想要收复,奈何藩镇林立,为了削藩,唐朝花了太多的精力,也一直顾不到这里。
但没想到唐武宗时期,如日中天的吐蕃居然陷入内乱,双方争权夺利,大打出手,是收复的好时机,唐武宗立即召集群臣商议收复河湟,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驾崩了。
而后到了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大将论恐热在内讧中战败,打算将占据的秦州、原州和安乐三州以及石门七关归还大唐。
河湟之地归附前
河湟之地归附后
为何选择这三个州呢?原来这是唐宪宗时期和吐蕃媾和的条件而已,正好给寻求继承唐宪宗合法性的唐宣宗一份大礼。
但没想到牛党一系居然反对,不断劝谏,但这次,唐宣宗不纳谏了,罢免反对的官员,而后将功劳归给唐宪宗。
宣宗已复河、湟三州七关,归其功顺宗、宪宗而加谥号——《新唐书》
唐宣宗以此认为是自己完成了唐宪宗的夙愿,子承父志,天命所归啊!
而后沙州大族张议潮又送来大礼,趁着吐蕃内讧发动起义,又收复当地十一州。
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兄弟入长安,请求归附,而后唐朝在当地设立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至此丢失百年的河湟之地再度归附大唐,然而唐宣宗收复河湟,纯属运气,河湟的回归一靠吐蕃内乱,二靠张议潮起义,然后主动归附,放在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可以。
莫高窟《张议潮将军统军出行图》
当然不能说唐宣宗没有功劳,只是功劳有限,毕竟这个功劳运气成分实在太大了。
至于老大难的宦官问题,唐宣宗一朝也没啥成效。
唐宣宗时期虽然靠制衡压制宦官,但唐宣宗刚刚驾崩,宦官势力集体反扑,再次拥立皇帝了。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唐宣宗因过量服用丹药病重,临终前,打算让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拥立唐宣宗四子李滋为帝。
但李滋素来和文官交好,掌握兵权的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撇开这三人,率军拥立唐宣宗长子郓王李温为帝,李温后来改名为李漼,是为唐懿宗,而后伪造圣旨,处死王归长三人。
而唐懿宗刚继位,就爆发了裘甫起义,显然,唐懿宗刚继位就为老父亲背锅。
事实上唐宣宗时期,各地军变频繁,就连晚唐后期的经济中心江南也起义频繁,最主要原因就是放任地方藩镇横征暴敛,以期地方更多的上贡。
可以说唐宣宗所谓的“大中之治”的华丽外表下,大唐早已千疮百孔了。
再说回裘甫起义起义,唐懿宗用的是唐宣宗一朝的人马平定的,前前后后花了八个月时间才彻底平定。
如果唐宣宗在世,他能平定裘甫起义吗?或许时间和效果和唐懿宗一样吧,也亏唐宣宗死的巧妙。
唐宣宗死后二十年,黄巢起义爆发
当然,唐宣宗的缺点在其他帝王身上也有,甚至很多都是帝王的通病,不是没事非要黑唐宣宗,只是让他回到一个原本的位置上罢了,毕竟顶着“小太宗”的光环,却干了和唐太宗相差甚远的功绩。
诸盗皆生于大中之朝,太宗之遗德馀泽去民也久矣,而贤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赋深刑,天下愁苦——《新唐书》
看起来什么都重视,什么都干了,但实际上却啥也没干。
客观来说,唐武宗和李德裕把大唐这破破烂烂的房子进行了加固,唐宣宗一朝直接砍了柱子,后世评论唐亡实亡于宣宗,或许真的一点也不假。
就凭他否定武宗灭佛的政策 增加百姓的负担 就知道他的水平是怎么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