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至今为止楼市下行了不少,可现在的楼市到底跌到哪一年的水平呢?之前取得较广泛共识的时点是2016年,但由于不同的城市和项目间差异太大,也有很多人对此并不认同。
究竟现在的楼市,大致跌回哪一年的水准了呢?我们不妨看看最新的统计局数据,与历史数据做个对比。
——202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3.32万平米,回到2015年的水平(73.57万平米);
——2024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4亿平米,回到2009年的水平(9.48亿平米);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8万亿元,大致回到2015年(8.42万亿元)到2016年(11.24万亿元)之间;
——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53亿平米,大致回到2015年的水平(7.19亿平米)。为什么说大致呢?因为2015年已经是历史最高点,但仍低于当下。换句话说,目前的商品房库存处在历史所未曾达到的高点。
——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3万亿元,大致回到2016年(9.69万亿元)到2017年(10.34万亿元)之间。
从以上数据,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过去的两年间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倒退幅度是多少。全年施工面积、销售额、库存面积基本都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年开发投资总量回到了2016年的水平,最惨的是全年新房销售面积,已经倒退回2009年的水平。都说房地产涨得快,可足足花了12年的涨幅,跌回去却只用了3年。
那么,跌到2015年就算到底了吗?我认为还没有。
注意看,上面列出的指标没有房价。很多人说房价已跌回2016年,但从数据上来看,至少新建商品住宅的房价并没有。我们可以简单心算一下,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回到2009年,但销售额仅回到2015年,这说明房价的表现远远好于上面列出的指标。要知道2009年的销售额仅有4.4万亿元,还不到去年的一半。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水平比2009年仍高出一倍有余,比2015年也大约高出1/3。
当然房价的构成相对复杂,没道理要求必须也得跌到2015年的数字。但上述数值至少表明,就拥有房子的人来说,体感上或者说账面上的损失远小于这个行业实际的回退幅度。这里面有些人损失惨重是因为使用了杠杆,过度举债导致自有资金损失过大,这个就跟市场起落没关系了,纯粹是个人原因。
这样的结果,就是房企相对购房者受到的影响更大,信心恢复也更难。数据显示,楼市的热度可以受政策鼓动,短时间内涨起来,但开发投资却依然保持下滑的态势,甚至比十一之前的跌速更快。
既然大多数购房者都还没有切肤之痛,那么他们就依然相信通货会膨胀,房子最保值,现金不可留,负债没关系,这些上一个时代形成的认知。认知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代价的。现在大家付出的代价还差得远呢。
前几天有读者留言,说房地产是周期行业,不理解我为什么一直看空。
我当然知道行业有周期,就连小孩子都会背几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问题是现在到底处于周期的什么阶段。就好像一年有四季,你准备什么衣服,取决于现在是什么季节。同样的温度,既可能是深秋,也可能是初春,一旦判断错误,本来该准备羽绒服却准备成了沙滩裤,那可是要冻死人的。
到底是秋天还是春天,取决于你的经验、你的判断力,而不是谁的通知。在真实的世界里,无论是冬入夏还是夏入冬,都会有多次反复拉锯的过程,温度可能会上上下下,作为一个北京人我体会很深。有时你的羽绒服都拿去洗了,结果忽然又来了一场倒春寒;有时你刚把短袖收起来,天气又会热得你满头大汗。所以秋冬季节是最容易生病的时节。
现在的楼市情况也很相似,也是最容易判断错误、经济最容易“生病”的阶段。其实很多信号都并非是真正的信号。比如房地产成交量变高了、限购条件放宽了、领导又来送信心了,这些在我眼里,就好像说气温回升了、阳光普照了、老人们又出来活动了,没有一个是长期的、确定的依据。你今天看见天气晴好,看见邻居出来跳广场舞,你就以为真的回暖了,没想到明天忽然寒风四起,再看那些老人们早就踪影皆无,只留下你在风中簌簌发抖。
天气还可以看预报,可楼市该去哪里看预测呢?反过来说,天气预报都经常不准确,楼市又怎么能准确预测呢?
你如果问我,我也没办法告知你什么时候楼市能探底。我只知道,房地产要出清,要到对房子的神话彻底在人们心中破灭的时候才算告一段落。这个过程也会饱经反复,多次拉锯,层层缓冲,直到人们彻底失去救市的信心,救市才会真的成功,新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才会建立起来。
那会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