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从孩子的哭泣来看教育的分割

汗滴化雨文化 2024-10-22 11:54:47

从孩子的哭泣来看教育的分割

我的大孩子子杨同学进入到了六年级,学业压力大,各项要求高,然而由于孩子的个性到了此刻爱玩耍,同时习惯不完善,成绩出现了分化。

昨晚,孩子一个人在学习英语时,被老师留在了教室里,到了十点钟才出来。碰到我时,小声的哭泣。我呵斥了一声,孩子反驳道,就准你大声呐喊,我就不能发泄下。

我听懂了,孩子成长了,但不让人省心罢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零后来说,智能手机的兴起,IA技术、短视频出现,更加剧了社会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是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

从平时孩子的成绩排名来看,他们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然而,我总是给孩子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要活学活用,激发兴趣,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探索世界。这才是学习的基本道理。但是,孩子们有点听不懂,或是似是而非。仔细想来,这就是教育的分割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八股取士,学子都成了考试工具,摇头晃脑,对社会改造毫无用处。后来,民国时,才有了陶行知知行合一的乡村教育。新中国建立后,考试成了最大的通道。后来毛主席才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进群众、走入农村,在广阔的实践中锻炼自己,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却也让知青们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对待,因为那时也不是绝对的清平世界,是相对而言。

到了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固化,在后疫情时代,问题多多,国家治理急需建设大人才,对于当下的学子来说,在富足的变化的社会下,学习却成了负担,躺平、玩乐是一大行为特点。

但这些孩子们聪明、单纯、活跃,就差社会教育了。也就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了。

其实话说回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是过程,应试教育是结果。要是国家发展连GDP核算都公布了,都不要了,人们怎么看和衡量社会发展呢!

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需要各方高度关注和细心思考解决。想说的是,孩子哭泣可以,更要深入思考和行动起来,这是人进化的必要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张仪,男,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喜爱文学,闲暇之余,写些思考类的文字,求得自我的升华。现供职于西安市周至县医保局。《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