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两度辍学考上北大,24岁葬于八宝山,她是谁?

昭华文使 2024-11-14 10:29:36

八宝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革命公墓,其中埋葬着许多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革命先辈。

在人们的印象中,去世后能埋葬在八宝山的,必定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了不起人物。

但有一位年仅24岁的北大学生去世后却被埋葬在八宝山,北京大学众师生在八宝山为这名学生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

老师和同学们为这名学生的去世悲痛不已,现场众多学术界的名人为之落泪。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又做出了什么突出的贡献,能在身后享有埋葬八宝山,北大众师生哀悼的殊荣呢?

庄严的葬礼现场

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伴随着追悼会的举行,北大师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等众多社会名人来到了这里。

追悼会现场,北大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张培祥生前的班主任先后致悼词,深情回顾了这位优秀学子的短暂一生,现场气氛庄重而悲伤,许多人难掩悲痛之情。

与此同时,张培祥的另一半骨灰也被送到了她的老家,看到骨灰的那一刻,张培祥的父母崩溃不已,张培祥的父亲颤抖着接过女儿的骨灰,将她抱在了自己的怀里。

伤感之后,张培祥的父亲带着女儿骨灰上了山,他将女儿的骨灰放好以后,拖着病弱的身体又回到了家中,他将家里的钱拿了出来,交代妻子去买一些水泥和瓦片。

第二天,他带着这些东西上了山,在安置女儿的地方附近建了一座小亭子,他说生前自己没能好好的疼爱女儿,甚至为她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如今,女儿去世了,他希望自己在剩下的日子里可以好好的陪伴自己的女儿。

而张培祥的葬礼之所以如此特殊,还要从她的童年说起。

两度辍学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因为这个山村偏远,交通不便,所以村民们只能世代以种田为生。

而张培祥一家的情况更是凄惨,父亲张元贤常年体弱多病,母亲曾再云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还瘫痪,无奈之下,这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只能压在张培祥稚嫩的肩膀上。

村里人都记得,5岁的张培祥就开始帮忙干农活,她和母亲一起,经常挑着60-80斤重的大米,步行4公里崎岖山路去集市卖米。

瘦小的身躯与沉重的担子形成鲜明对比,但她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跟在母亲身后,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有时候,她会被石头绊倒,米袋摔在地上,她就默默地爬起来,重新装好米,继续前行。

然而,生活的困境并未就此停止,10岁那年,张培祥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家里无力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父亲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让张培祥辍学,让弟弟继续读书。

就这样,年幼的张培祥被迫中断了学业,开始了全职帮家里干活的生活。

她常常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解答数学题时也总是最快最准确的。

凭借优异的成绩,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醴陵一中,然而,家里再次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她不得不准备转学到条件较差的乡下中学。

好在这时,堂叔张浩良得知了她的情况,立即伸出了援手,帮助她转入了醴陵四中。

高中时期,张培祥再次面临辍学的困境,父亲病重,母亲又患上了乳腺癌,家庭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培祥决定南下打工。

她已经打听好了广东的一家玩具厂,准备去那里工作,然而,就在她即将离开家乡的时候,学校校长罗定中找到了她。

罗校长四处打听张培祥的下落,甚至亲自到她家里寻找,当他看到张培祥简陋的家庭环境时,更加坚定了要帮助这个优秀学生的决心。

他承诺免除张培祥所有的学习费用,只希望这个优秀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业,在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培祥重新回到了校园。

高中期间,张培祥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她曾在学校食堂帮工,也做过家教,甚至利用周末去镇上的商店当售货员。

她不仅要维持自己的学习开支,还要资助家庭和弟弟的学习,尽管如此,她的学习成绩依然出类拔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1997年,张培祥以72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成为株洲市文科状元,在湖南省排名第五。

这个曾经两度辍学的农村女孩,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当张培祥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全村人都为她欢呼雀跃,村里还专门举行了庆祝会。

再创辉煌

进入北大后,张培祥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本科四年里综合成绩始终保持在专业前十名,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才能。

2001年,张培祥顺利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法学硕士学位。

与此同时,张培祥以“飞花”为笔名,创作了《大话红楼》等作品,在全国高校BBS论坛上引起轰动。

她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和幽默诙谐的文风,吸引了大量读者,她还创作了《飞花读红笔记》《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文学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在校园内广为流传,还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除了文学创作,张培祥还涉足翻译领域,她翻译出版了《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新鲜的国外文化视角。

她的翻译被认为既准确传达了原作的意思,又保留了中文的优美流畅。

在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张培祥也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她为北京电视台写剧本、做策划,参与了多个节目的制作。

2003年,她还参与策划并主持了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的前三期节目,她的表现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生代主持人。

同年,张培祥创作并发表了短篇小说《卖米》,这篇作品真实记录了她童年时与母亲一起赶集卖米的艰辛经历,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

《卖米》获得了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随后在《当代》杂志发表,并被广泛转载,小说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成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在《卖米》中,张培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无数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写照。

《卖米》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张培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即使生活再艰难,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天妒英才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格外青睐那些勇敢的灵魂,2003年5月,正当张培祥的人生即将迎来新的高峰时,她被查出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为了不影响即将高考的弟弟,张培祥选择隐瞒病情,她坚持工作和学习,直到身体再也无法支撑。

即使在住院期间,她还坚持阅读和写作,完成了最后一篇文章。

2003年8月27日晚9时,张培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4岁。

张培祥的离去,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感到无比痛心,北京大学破例申请将她安葬在八宝山公墓,这是北大历史上首次为学生申请如此高规格的安葬仪式。

在追悼会上,张培祥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都难掩悲痛之情,许多人流下了眼泪。

墓碑上刻有她的导师曲三强教授撰写的悼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出色学生的深深怀念。

张培祥离世后,她的遗作陆续出版发行,《大话红楼》等作品成为畅销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孩。

她的故事也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个关于梦想、坚持和勇气的动人故事。

结语

张培祥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极其精彩,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什么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她的故事,成为了无数贫困学子奋斗的动力,也成为了社会关注教育公平的一面旗帜。

参考资料

已逝北大才女旧文《卖米》刷屏 当年稿费只有几十元 上观新闻

北大才女张培祥作品 生在普通农村家庭坚持打工养家 北京青年报

北大才女作文《卖米》全文内容 张培祥资料照片 诗词天地

张培祥《卖米》是真实的经历吗?记者探访“飞花”故乡家人 新华社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