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之旅(五)走进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寺庙-福州旗山万佛寺

国际燚起说 2024-07-25 11:41:15

四、天王殿

在福州旗山万佛寺,当你穿过八德莲池登上台阶,就是万佛寺的第一重殿——天王殿。天王殿前的台阶中间雕有九龙御道,寓意是飞龙在天,脚踏祥云,栩栩如生,灵气十足。一重檐下悬挂着“天王殿”的匾额,二屋檐下悬挂“皆大欢喜”四个大字。看到“皆大欢喜”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才发现这居然是源自佛教,原为佛陀讲经结束后的习惯用语,是说参加法会的大众听闻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利他的开示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天王殿的殿内居中供奉着弥勒佛,笑哈哈的弥勒佛如同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宽容、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他以笑脸和大肚表达佛家的思想观念,印证这那一副让人耳熟能详的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佛教中,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佛经记载,弥勒当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成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无上正觉,广演教法,度化众生。所以佛教徒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佛”,或简称“弥勒佛”。他在佛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是未来的希望。他将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降生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的位置,引导众生脱离苦海,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或“未来佛”。

弥勒在印度的形象是一尊头戴王冠、身体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国汉地则成了左手握乾坤袋,右手持佛珠置于膝上,双耳垂肩,袒胸露腹的胖和尚像,这是以五代时的布袋和尚为依据而来的。

布袋和尚原名契此,传说是五代后梁时期僧人,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不管人们怎么逗他,他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到处化斋。关于布袋和尚有一首有名的偈:“手拿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就是他化身成很多个布袋和尚去帮忙农夫们插秧的情景,此偈还有两重意思:世间与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如是因如是果,万事只要忍一时,退一步,便可成就。契此和尚在岳林寺盘石上坐化,示寂时还曾遗有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弥勒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他有很多的应化事迹。有一次,帝释天也就是我们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要试探弥勒菩萨“舍”的精神是不是真的。于是化身一个乞丐找弥勒乞讨,可当时弥萨所有东西都舍掉了,身上只剩下一件布衣服,帝释天便要化他的衣服,弥勒立刻便答应了,衣服刚脱了一半,帝释天就表明了身份,说只是要试探他是否真心罢了,所以不论是在万佛寺还是其他寺庙,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像,他的衣服是半脱下的。

天王殿的左右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分别护持着四个洲。我们可以从明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了解到,佛教的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方的叫东胜神洲,南方的叫南瞻部洲,西方的叫西牛贺洲,北方的叫北俱卢洲。四大天王各自镇守一方。

大家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四大天王手中的法器伞无骨、龙无鳞(此处鳞指逆鳞)、剑无鞘、琴无弦。有一种说法是说假如琵琶上弦会地动山摇,宝剑入鞘会盗贼四起,蛟龙有鳞(鳞指逆鳞)龙就会兴风作浪,宝伞上骨就是天昏地暗。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则是认为神亦有缺,也可以劝诫众生不要有求全之心。

四大天王中,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琵琶常常没有雕刻弦线,这也契合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松紧适中自如。琵琶主乐,这和佛教里也经常诵经等等异曲同工,都是表明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也为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有剑无鞘”,这代表剑的锋芒是不隐藏的,和孔老夫子说“吾无隐乎尔”就是“我告诉大家我不隐瞒”是一个道理。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龙代表着变化,世事无常,变化多端,不能只看表面,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指颇为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伞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

据民间的信仰,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也象征为风,调,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蛇,象征顺。旨在祈愿天王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四天王经》记载,四大天王每月的六斋日要代帝释天检视人间的善恶行业并劝勉众生守戒行善。所以,佛教徒有每月持六斋之举。

在弥勒菩萨背面的这尊菩萨是韦驮菩萨,又名韦驮天,是寺院中最著名的护法神。据说,在佛陀圆寂后,时有罗刹鬼趁人不注意,盗走佛牙舍利,韦驮天奋起直追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祂能驱逐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

佛教感应录记载,唐朝道宣律师曾感得韦驮现身护法,常常见祂身着甲胄,合掌恭立,宝杵横于臂上。自此以后,中国寺宇的韦驮像大多塑成韦将军的形象。韦驮菩萨手持宝杵,宝杵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性质,若宝杵杵头拄地,说明本寺是子孙丛林,一般不接待外来挂单的僧人,若宝杵平捧,表示本座寺庙是十方丛林,任何云游的僧人都可以来此挂单。(子孙丛林即是以本寺住持所剃度或传法的弟子继任住持,即世袭传承制。十方丛林是礼请四方高僧大德为住持,即十方选贤制。)若手持金刚杵扛于肩,杵尖向上,表示这座寺庙是皇家寺庙、接待能力强,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三天。

人们常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句话来自佛教典籍,据说就和韦驮菩萨有关了。早期韦驮菩萨是站在寺院山门外的,因为祂的职责是护法,代表佛教来摧邪辅正,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但是因为韦驮嫉恶如仇,除恶扬善时比较严厉,看见人行恶就要惩罚,出家僧人犯戒犯错后,又有悔过之心或有改过表现的。可由于韦驮菩萨下手过重,有时直接举起金刚降魔宝杵把人给打死了。佛陀知道后,认为韦驮这样做,违背佛教慈悲为怀的教义,于是就把韦驮放在祂的对面,即面向大雄宝殿,让佛陀能时时提醒韦驮,下次施法责罚的时候,先看看佛面,想想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要宽严相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