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浴火之路》,为何打拐的片子总能引起共情?

刀马物语 2024-10-07 07:05:44

每次看打拐的片子总是情不自禁地让人感动,而且即使身边没有这样的遭遇,也很容易产生共情。这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认知和同情,人们对于亲情的不幸遭遇是最容易被打动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因此,对于打拐的相关素材的内容,总是让人看得义愤填膺深恶痛绝。毕竟,一个孩子的遗失,破坏的是多个家庭,也是最难以被容忍的一种犯罪行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依旧还有发生,而且在惩治这些犯罪分子的震慑力方面依旧不够,根本无法取到应有的威慑效应和威力;多少人都渴望能够施以重典杀一儆百。

影片《浴火之路》和一般的打拐片子略有不同,影片更迎合了观众的胃口,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以恶制恶的一种“报复”手段。对于打拐的过程中,就是严厉打击,真正地以恶制恶,让人看得痛快;遗憾的是,本来应该是司法机构去完成的事情,但最终只能靠受害者自己去落实去执行去“复仇”,多少还是令人遗憾的。虽然最终能够还是正义的介入才能得以完满,但在各种过程的追溯中依靠的还是个体的力量,而不是司法的威严。

电影《浴火之路》这次打破常规,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非常规的手段,完成寻子之路。在各种较量的过程中,都是亲历者亲自去完成,虽然最终也有警方的介入才能完成完美的救赎,但在各种线索的获取和找寻的过程中,全靠个体自身的力量。这或许也是人们很容易引起共情的地方。毕竟,在很多时候,确实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初步的救赎和寻找,而不能寄希望于别人或者其他。

打拐的影片有很多,这部片子属于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视角来解读,而且是以大部分观众认可的一种极度具有“报复”情愫的自然流露。影片上映之后,口碑不错,好评也不少。当寻子者用一种狠劲进行另一种叙事解读的时候,其实也就是舍命的一种过程,是刻骨铭心的仇恨。社会人崔大路寻子如虎,他对死亡毫不惧怕,愿意一掷千金寻子,也看透了社会的尔虞我诈,但反复咀嚼寻子的恐惧与执着让人也看到人性的无奈和懦弱;前警校教官赵子山如狼,将家破人亡后的复仇之刃直指人贩,这是最舍命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的寻子之路其实就是复仇之路,是以恶制恶的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手段,也很容易让人去原谅并认可,这才是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一种担当,但这也是最无言的一种结局。李红樱如兔,属于“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母亲,看似绵善,但在关键时刻也是敢于舍命一搏,孱弱的骨子里流淌着母性的光芒,是属于为了孩子也可以舍弃一切的一种决然。

用导演五百的话说:“这是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的,实际上大部分真正丢孩子的人不一定会有这么暴烈的勇气,但我们把这样超越现实的力量赋予这三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形成最稳固的三角形,坚不可摧,共同走向寻子之路。”这样的组合看得也让人解恨。对于李红樱这个角色,赵丽颖表示,“这是个全程脚没有沾地的母亲,非常痛苦,用任何具象的方式来表现,可能都不足够”。作为破题的最关键人物,李红樱是剧中的“书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李红樱被沾染恶习的丈夫欺辱,生下的女儿被转手卖了,虎毒不食子,但这样的丈夫显然已经不能称为人,自己的孩子都卖了,这比人渣还人渣。

影片以复仇追凶的方式上演寻子路,这是不同于一般的这种群体的寻子之路,可以说是一种另类,但是让人看得解恨。片中,赵子山有一句台词是,“六年,我一直在路上找,只有在路上才能像个正常人”,为何会如此?其实就是一直生活在希望之中,因为在找寻的路上始终都抱着希望,因为有希望才会不停地奔波,依靠一点点线索开始满世界地找寻,而希望在一次次失望中不断地破灭,进而让人性忍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或许赵子山的寻子寻仇之路是偏颇的,但手刃仇人的那种畅快和酣畅淋漓让多少人长舒了一口焖气,这样才能解恨,只是代价太大了。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浴火之路》目前在票房榜上位居第三,但还是极有实力挑战第二位置的,某片差评很大,但票房却异乎寻常的位居第二,多少令人诧异。在后续的口碑继续延续的过程中,相信《浴火之路》有望占据第二位置。用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手法以及非常规的寻子之路,三人组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生活经历,可以说,都不是我们传统认知的社会好人,但他们的“作恶”都是事出有因;有时候,这种作恶并不会被我们所痛恨,甚至还有一点点的欣赏和暗自的庆幸乃至认可;有时候,我们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这或许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如果人人都可以奋起反击的话,是不是在博取那稀少的千分之三机会也会变得更多一点?我们都希望天下无拐,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如何能够形成真正的震慑才是关键所在。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