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粉丝网暴科研人员背后:有团伙专门教唆网友,以筹集维权资金为由要求网友募捐

中条山老牛 2024-12-29 13:54:00

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了无数国内外民众的喜爱。然而,随着部分大熊猫粉丝的过激行为和网络舆论的发酵,这种爱意正在被某些人恶意利用,从而对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争议始于"丫丫"归国后的舆论浪潮

自2023年旅美大熊猫“丫丫”返回中国后,一些极端动保组织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关于大熊猫遭受不当对待的虚假信息。他们利用煽动性语言和夸张叙述,试图吸引公众的关注,制造恐慌情绪。这些内容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演变成线下的聚众抗议,甚至威胁到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

科研人员遭遇网暴:“熊猫爸爸”不堪重负

被誉为“熊猫爸爸”的张和民,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然而,他的专业成就却成为了某些群体攻击的焦点。2006年,张和民领导了全球首例大熊猫“祥祥”的放归野外实验,但由于这只熊猫在不到一年后意外死亡,部分人开始利用这一事件不断攻击他的科研工作,甚至通过电话骚扰和曝光其家庭隐私进行人身攻击。

“我以前为‘熊猫爸爸’的称号感到骄傲,但现在每次听到有人这样称呼我,心里都会紧张不安,甚至不得不否认。”张和民无奈地说道。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其他科研人员身上。例如,饲养员张鑫因一次喂养中的动作被误解为虐待大熊猫,随后遭到长期的网络辱骂和谩骂。他表示,这段经历让他甚至不敢再使用社交媒体,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

舆论背后的动机:极端组织的运作手法

四川警方近期侦破了4个以“保护大熊猫”为幌子的极端动保团伙。这些团伙通过捏造事实、传播谣言等方式获取流量收益,并利用粉丝的爱心和同情心实施资金诈骗。例如,陕西的白某某团伙通过多个社交平台开设直播,编造大熊猫被虐待的虚假内容,号召粉丝捐款,累计非法收入高达18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为了博取信任,他们甚至谎称团伙成员是退伍军人。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团伙的核心策略包括:

制造恐慌性议题:编造大熊猫遭遇虐待或科研人员渎职的谣言,挑动公众情绪。

操控群体行为:通过直播或社交群组引导粉丝加入,要求成员进行特定的舆论操作,如集中投诉或人肉搜索。

经济牟利:部分群组要求新成员支付所谓“维权资金”,或以抗议名义组织集资。

爱之名的反思:从粉丝行为到饭圈化

动保组织的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科研人员,也让真正爱护大熊猫的人感到尴尬和无奈。四川的易女士是一位从小热爱大熊猫的粉丝,她曾多次实地探访大熊猫保护中心,为科研人员辩护,但却因此被贴上了“基地狗”等侮辱性标签。易女士发现,这些团伙已经将熊猫粉丝的行为“饭圈化”,通过制造对立话题来引导流量和舆论。

“他们不是真正关心大熊猫,而是利用人们的情感牟取私利。”易女士表示。

重建理性:保护国宝需要科学与理性的支撑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科学事业,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和谣言都只会阻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张和民强调,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保护措施,目的是帮助它们重回自然栖息地,而不是为了迎合个别人的情感需求。

当我们谈论“保护大熊猫”时,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尊重科学、信任专业团队,并以理性和事实为依据,共同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向前发展,而不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言论和行为所误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