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词流传千古,男子读了笑,女子看后气

法客聊社会 2025-01-04 19:06:32

苏轼这个人可是大宋的顶流,文学界的五边形战士,他在诗歌、散文、词赋上面的造诣极高,多首名言诗句都流传到了现在,被众人所传颂。

最难得的是他乐天派的精神,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他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或者宽慰自己,乐观豁达,为后世迷茫失意的人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 苏式高情商话术

他在被贬期间随遇而安,结交各个领域的文人志士,他在道家也有一个好朋友——王友道。这年他去到了庐山,正好顺便去看望一下友人,但是还没有上山呢,却在城中的街道上看见了王友道拿着一壶酒刚从酒楼里晃晃悠悠地走出来。

这时他就顿感不悦,但是也没说什么,便同他一起上了山,结果从两人的共同好友中得知,王友道一直贪恋女色,忘记修行的本分。

王友道的名字听起来就是清心寡欲,沉迷修行之人,但是他却忘记传承他们的道家门派,只知道沉迷女色,实在是不利于他的修行,苏轼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首《临江仙·赠王友道》来劝诫他。

这首诗苏轼先扬后抑,展现了自己的超高情商话术,他先是从里到外把王友道夸了一遍,再来展开真正的目的。他先是夸王友道的外貌不像东阳人那么瘦弱不堪,他反而是长身玉立,眼睛炯炯有神,远离尘世,仿似谪仙人一般。

下面就开始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要保重身体,不要伤了元气,风流韵事比不上修行的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应该像司马相如那样,过分的贪恋卓文君。友人听了之后,就想明白了,直接把这首诗刻在石头上,时刻警醒着自己。

这首诗本来就是苏轼为了劝诫友人,提醒友人之作,但是因为最后一句被人褒贬不一,特别是女子觉得看不起自己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的爱情幻想。

这诗作的最后一句说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本来是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放在这里就好像有了其他的意味,就好像对这种只钟情于一人嗤之以鼻,远没有搞事业重要,所以女子看了这首诗就会很气愤。

但是苏轼可能真的没有这个意思,毕竟他纪念亡妻的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真情流露,发自肺腑,所以他可能只是举这个例子来警示友人。

2. 大文豪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轼的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苏轼父亲是古文名家苏洵,母亲是当地才女,先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苏轼的家庭可以说是当时的名门大家,所以苏轼从小熟读古籍,能做诗词歌赋,自己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他11岁之前,都在跟随父亲苏洵游历名山大川,欣赏世间万物,但是11岁那年,因祖父病逝,一家人不得不归家为祖父吊丧,从此他就不再离家,在家受父亲的教导,和弟弟苏辙一起为进京科考做准备。

在他21岁时,其父带着弟弟和他一起进京考试,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提倡革新变法,看到他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直接就判为了第一名。

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文辞简练、通俗易懂,推陈出新,完全脱离宋初的浮靡艰涩的文风。但是后来是欧阳修以为是弟子曾巩之作,为了避嫌,就将他的文章判为了第二名,其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当时就轰动京城,京城的文人都听说三位姓“苏”的才子,竟都出自一家,他家的门槛都快被前来拜访交流的文人才子踏破了。

但是一时的风光无限都被一纸噩耗所打破,其母在家病逝,父子三人只好回乡守孝,不久后,其父也病逝,兄弟两人又守孝三年,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对兄弟俩的打击很大,到了还朝之时,又恰巧赶上王安石变法。

当时由于他反对新法,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和,于是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杭州的江南美景令他沉醉,这个时期作了大量写景的诗歌,比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样的写景名篇。

其后又调任各地知州,苏轼是百姓心中的好官,带领当地官员治水,修河堤,在他的治理下,终于是保住了此城和一城人的性命。

在他42岁这年,老天和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甚至改变了苏轼的心境和人生的走向。当时他任湖州知州,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以谢皇恩,其中就不免夹杂了个人情感色彩,于是就被当时的新党抓住把柄,拿着其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

说他愚弄朝廷,包藏祸心,非要置他于死地,当时刚上任三个月的他,就被抓了起来,当时朝廷中的元老,欣赏他的人纷纷为他上书,来保全他的性命。最终苏轼才免于一死,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事件是苏轼的人生终点,但是是苏东坡的人生起点,他在一处小山坡租了一块地,从此性情大变,开始种地养花。

就是在这一时期,是他诗词创作的巅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辞赋《赤壁赋》、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等都是发人深省的千古名篇。

在他的后半生,他以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面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并写在自己的作品中,于是就对后代的许多人造成了精神与思想上的影响。

在黄州时,他还在闲暇时间研究美食,造出了广受好评的东坡肉。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浮浮沉沉,但是他用乐观、随遇而安,重新审视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他这样的精神被后人喜欢,词作被后人传颂的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

苏东坡的一生,也是自我治愈的一生——澎湃新闻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