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肾友吃激素,吃出生命危险!激素替代行动刻不容缓!

迎夏看健康 2024-04-15 02:11:20

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某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知名三甲医院,肾病内科。

肾穿刺活检回报示:IgA肾病,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这两种肾病同时出现,让蒋女士的医生犯了难:

尿蛋白已经超过1克,按照指南需要应用激素。

但是蒋女士体重超标,激素需要慎用(激素会升高三高)。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上不上激素?

指南没有讲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医生临机决断。编写指南的专家又不是神仙,要是啥都能解决,还要医生干嘛,这就到了考验医生聪明才智的地方。

利弊权衡之下,蒋女士的医生还是决定冒这个风险,启用激素。因为超重者用激素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引起三高;但尿蛋白长期放任不管,就一定会引起尿毒症。

作为全国名院,怎样减小激素的风险,早已达到一流水平:

1. 医生减小了激素的剂量,缺失的那部分药力由免疫抑制剂补足;

2. 在挑选免疫抑制剂上,他也眼光老辣:不用热门的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而用上了各医院处方量较少的来氟米特——它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副作用偏小,适合蒋女士这种尿蛋白没达到大量(3.5克以上)的患者,而且许多临床研究表明:来氟米特药力虽小,但治疗IgA肾病很对症,疗效打平各种副作用大的猛药。

医生的这两手准备,为减小风险上了双保险。

隐隐有些不妙的是,蒋女士用药后,尿蛋白迟迟不降。IgA肾病+肥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三大病魔联手果然不易对付。

更换治疗方案?

这已经有效性和安全性最佳的方案了,各项研究和指南也并没有提出更好的免疫治疗方案。

唯一让人心里边有点安慰的是:这个方案的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小,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好歹有两道保险,别出事就好。

但不幸的是,3年后,在两道保险的加持下,今年依然出事了:

激素引起了严重的糖尿病,蒋女士的餐后血糖高达43mmol/L(28以上可导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属于致命性疾病);

而且血脂也迅速飙升:甘油三酯高达47mmol/L(11以上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属于致命性疾病)。

我第一次见到蒋女士时,发现她严重口干、口渴,且大量饮水无法缓解,进食困难、双下肢水肿。再这样下去,心脏功能会衰竭,又将多一种生命危险。

餐后血糖高达43.4:

甘油三酯高达47.25:

激素并没有降下去尿蛋白,和三年前一样,1.32:

主管大夫很着急,把我、院内的3位专家、院外的4位专家都叫来商量对策。

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把蒋女士的激素停掉,用其他药物代替。

停激素好停,关键是停了之后,什么药物能代替激素来治疗肾病呢?

候选药物,需要有一种作用:将激素无法处理的肾病症结解决掉。

肾小球疾病的症结,在于免疫细胞既干好事、也干坏事:

坏事:联合病菌,生成免疫复合物;

好事:消灭病菌,消灭免疫复合物。

激素/免疫抑制剂一杆子把免疫细胞打趴下,它确实干不了坏事了。

但也干不了好事了,已经生成的免疫复合物仍在攻击肾脏,却帮不了忙。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

双向调节药物

啥叫双向调节?

就是一方面减弱免疫应答,减少免疫复合物生成,这和激素是同一个治疗通路。

但肾脏内的IgA免疫复合物还在攻击蒋女士的肾脏,怎么办?她三年无效便是为此。

这就用到了双向调节的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它们还拥有激素没有的作用:加强吞噬细胞、红细胞、系膜细胞的功能,吞噬清除血液中的IgA循环免疫复合物。

减弱免疫细胞生成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加强免疫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也就是让免疫细胞不干坏事、专干好事——这就是双向调节。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包括旱莲草、黄芪、女贞子、白芍、等等等。

我国传统医学数千年来一直在研究平衡:阴阳平衡、寒热平衡,什么是平衡呢?用现代医学语言讲,就是双向调节。

西药擅长阻断,在阻断方面强于中药;而不擅长平衡,在平衡方面,中药更优。

当然,西医近年来也在研究双向调节(平衡),进度虽不如中医,也一直在进步。

尘埃落定

双向调节、恢复平衡之后,蒋女士的尿蛋白有了明显的降幅,从1.32降至0.71:

目前她这个尿蛋白水平还未达标,因为肾脏毛细血管和系膜细胞的修复需要数月时间,她还在恢复过程中,需要降至0.5克以下才到安全范围。

在停掉激素、进行降脂、降糖治疗后:

餐后血糖从43.4降至10以内,

甘油三酯也从47.25降至5.6:

蒋女士的脂蛋白(a)始终在正常范围内,这个指标是否超标,和药物、饮食、运动等因素都无关,只受DNA控制,说明她的基因比较好。

尽管她的体重、血糖、血脂都超标了,但这些都是可纠正的后天因素。只要把这些后天因素纠正了,她又没有先天因素,那么肾脏和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都会比较安全,出院我们也放心了。

结语

每当提起激素替代,许多人会讲它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有副作用也得用。

可是你发现没?“双刃剑”这个词是一个极好的挡箭牌,因为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都可以是双刃剑。只要我说某药是双刃剑,谁都挑不出错,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所有患者承担巨大的副作用。

这合理吗?这是一种诡辩,偏偏还百试百灵。

如果继续用激素,那么蒋女士这病情搁我手里我也没办法,能怎么办呢,还能找到比来氟米特更好的搭档吗?找不到了。顶多把来氟米特换为吗替麦考酚酯,也不能算是改进,只能算是平替,还比来氟米特更贵。百年西医名院出手,已经把激素的不良反应风险降至最低,在西医方案这块,已经是尽善尽美了。

只是激素的不良反应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蒋女士在河边走了3年才湿鞋,已经不错了。要是水平普通的医院,不一定能撑到3年。

所以激素替代研究,还要继续推进。医疗系统有义务让双刃剑的副作用越来越小、有效性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让双刃剑这个万能背锅侠,成为医疗进步的障碍。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