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赢得领导的怜悯?他简短的几句话,就让领导的心里倍感温暖!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10 22:30:44

由于职场之中上下级关系相当复杂,长期处于既合作,又竞争的状态。越是能干的下属,在其业绩突出之时,越容易受到上级领导的猜疑。而能不能消除这种猜疑,决定着这个人的职场生涯是否会止步于此。那么有没有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细读下面的案例,咱们或许能够恍然大悟!

【案例原文】丁亥,以彰化节度使、知延州狄青为检校司空枢密副使。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上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擢臣以功,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面涅耳,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御史中丞王举正言青出兵伍为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左司谏贾黯、御史韩贽亦以为言,皆不听。

【案例剖析】众所周知,大宋王朝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重文轻武,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对于武将的猜忌心理和防范程度,可谓是空前绝后的。然而狄青却能够在这种极为压抑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成为武将逆袭为宰相的典型案例。那么他是怎么在成就自己的同时,还让多疑的领导“放心”的呢?笔者反复研读案例,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那么这奥妙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拒绝消除自己脸上的刺字),激发上级领导的怜悯之心!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的”,狄青具体采取了三个步骤:

1. 巩固关系,消弭罅隙。

名将狄青,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虽然后来飞黄腾达,但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清楚自己十余年的奋斗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只有上级领导“不问门第”的提拔,才是其阶层跃升的“充分条件”。因此,他始终把与上级领导(即宋仁宗)建立紧密的关系放在第一位,一旦有机会就要当面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只有让领导亲耳听到自己的“心声”,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够达到“君臣相知,不留罅隙”的效果 。

2.“刺字”明志,不忘根本

“刺字”是宋朝时期囚徒充军时的“标配”,《水浒传》中的宋江曾经因为脸上有“刺字”而耿耿于怀,自觉低人一等。与宋江不同,狄青在皇帝诏令其去除“刺字”的时候,不惜触动“逆鳞”,坚决要求保留这种耻辱的记号。为什么狄青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原因有三:一是,通过这种特殊的“视觉形象”,激发领导的怜悯之心。因为宋朝的皇帝对武将一直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而狄青此举是为了“示弱于人”,让领导一见他就觉得“可怜”,而不是“可怕”。二是,故意向同僚展露“个人缺陷”,转移视线。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于其外貌“缺陷”上,而忽略其性格中的致命缺陷。三是,提醒自己不忘本。只有时刻记住自己出身寒微,根基薄弱,才不会忘乎所以,大意失荆州。

3.现身说法,激励众人。

狄青最后向宋仁宗说道:“愿留此以劝军中,不敢奉诏。”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他要留下脸上的“刺字”,通过向军中同样有“刺字”的将士展示这点特征,以激励他们通过杀敌报国而实现人生逆袭。但还有一层意思,他没有明说,那就是希望领导将他本人树立成为一个通过精忠报国而实现“人生逆袭”的典型,作为一面能够提升宋军士气,给与士卒希望的“旗帜”而长久矗立起来。

正因为狄青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主动地消除了领导的猜忌,不给其他人留下离间的“缝隙”,这才有后面自己的“岗位安全”。以至于当御史中丞王举正等人强烈反对狄青出任宰相一职时,大领导宋仁宗始终能够坚持原判,不为所动。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