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主已哭晕,留给碧桂园的时间不多了

史大郎说 2025-01-16 03:29:08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

碧桂园,向市场投了一个“大炸弹”。

1月14日晚,碧桂园一口气发了两份业绩公告,2023年全年业绩和2024年上半年业绩。

一个字:惨。

1、巨亏:一年半的时间,亏了2166亿。

2023年全年总亏损2009.6亿,是2022年亏损额的67倍;到了2024年上半年,营收大降55%,只有1021亿,上半年总亏损150.6亿。

但是,积极的信号是,亏损在大幅收窄。

2、这两年,房子是确实不好卖:

2024年上半年,权益合同销售金额260亿,而在2023年同期,还有1288亿,也就是说,这半年,少卖了1000多亿。

2023年交付60万套,而2024年全年只有38万套,只是2023年的60%多,未来的交付压力还是很大的,碧桂园把长鑫科技的股份卖了20亿,来做“保交楼”。

3、钱越来越少,债务越减越多:

2023年,碧桂园的“现金”还有638亿,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只有448亿了,而这个“现金”里面,还包括受限现金,如果刨除,只有67亿。

而债务却从2496亿,涨到了2506亿,违约的债务从1419.82亿,涨到了1472.87亿。

并不是很乐观。

钱,不好还,目前房企普遍采用的是债务重组。

从规模上来看,境外债重组的第一肯定是恒大了,1400多亿,而碧桂园目前的境外债是第二,1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多亿。

碧桂园的这份重组的方案选项,还是比较狠的:

1、如果想要现金的话,损失最大,本金“打一折”,纯纯地算割肉了,如果所有的境外债加一起,最多偿付120亿;

2、债转股,债务100%转化成股权,成为公司股东,与碧桂园共进退,债务一笔勾销,但是现在碧桂园的总市值只有135亿港元,纯粹算是赌未来,毕竟巅峰期市值有近5000亿港元;

3、67%的债转股+33%的新债务工具,但是新债的时限是7.5-11.5年,当然了利率不会太高;

4、如果全部转化成新债,那么要损失35%的本金;

5、如果不想有本金损失,可全部转新债,但是时限最长,利率最低,当然了新债变成旧债,能还吗、能还多少,那是2036年的事情了。

为啥这么狠?确实没钱了。

碧桂园干脆算了笔账,把未来15年能搞到的还境外债的现金流,都摊开了,全都指望碧桂园在全球3000个项目、130-140万个车位:

1、境内的项目开发一点,非核心的项目卖一些,一些金融投资也直接变现,可以获得200-250亿;

2、境外29个开发项目,大约能产生26-30亿美元(190-220亿人民币)的现金流;

3、碧桂园的境外子公司还有一些股权投资,目前已经变现1.4亿美元,未来还能变现6-8亿美元;

按最高的数字来算,大约529亿,平均每年35亿。

未来15年,能省则省,并努力卖房卖资产搞钱,能搞到的钱也只占全部境外债的44%。

选哪项,就看债权人的选择了,如果这套化债方案能够实行,碧桂园能够化掉116亿美元的债务,债务到期时间延到11.5年之后,把融资成本从6%降到2%。

用时间换空间,如果达成,碧桂园还有戏。

碧桂园也只是一个缩影。

融创在债务重组的当口,被呈请清盘,昔日的优等生万科也在面对亏损+债务展期,今年1季度,还是一个偿债小高峰,要还近百亿。

目前,市场的TOP级房企,已经从“碧恒万”(碧桂园、恒大、万科)变成了“保中华”(保利、中海、华润)。

分化与进退,都是大趋势,路难走,但是市场还是给“碧桂园们”,留下了很大的机会。

进入2025年,市场趋势也比较明显,一个是债务重组,先解决“生死”问题,一个是市场复苏,解决“活下去”的问题。

今年也确实有一些积极的信号,“止跌回稳”似乎也开始了。

房企不摆烂,积极的“自我修复”,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企业端的风险在逐渐弱化。

各种积极的政策落地,外加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传导到销售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的预期和信心,都有一定的改善。

信号很强烈:

1、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开始回暖,2024年1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3000亿,同比多增669亿;70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增加,而下降的城市,降幅也全线收窄;

2、房企融资回暖,目前“白名单”贷款已经有5万多亿,而房企在融资上,也可以百花齐放,经营物业贷、发债、定增、公募REITs、ABS,这些都能用上,资金面上,还是能够解一部分渴的;

3、地方也在发力去库存,政策面上不仅有货币化安置,还有专项债收储、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等。

2025年,多端发力,走出困境。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