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

惹不得哦大爷 2024-09-27 19:38:37

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廷在贵阳建立了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这一年起,中国版图上才有了贵州省。

这是由周边几个省切割了自己的边远地区拼凑而成的一个省,是边远地区中的边远地区,它的基本盘是古代的夜郎国,即汉代始置的牂柯郡。由于文化不发达,地域又崎岖,自然穷人多,再加上多雨的气候,使得贵州民间诞生了那句著名的“三无”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这个谚语本来是不得不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用来排解胸中闷气的牢骚,但是,由于它迎合了其他贫困区域人民延伸鄙视链以获得优越感的内在需求,前两次是无辜躺枪,那么“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就是生活在贵州的当地人用来排解胸中闷气的牢骚。但是,当这个谚语,被明代文人朱国桢《涌潼小品》所引用之后,由于它迎合了其他贫困区域人民延伸鄙视链以获得优越感的内在需求,所以迅速传遍全国。变成几乎人人皆知的古老谚语。凭着这条谚语,贵州不仅成了富庶地区的鄙视对象,也成了每一个贫困地区用来获得优越感的源头。

因为这个谚语,抵消了贵州的一切优点,让很多身处鄙视链底端的贫困区人民,也在谚语中找到一丝优越感。尽管从80年代至今,贵州在全国的排名一直是倒数第5∽6名,并不是最后垫底的那个省,但直到今天,贵州的GDP排名已经超过了十来个省,但很多人依然总是给贵州戴上“中国最穷的省”的帽子,网络中的一些视频也常有“中国最穷的省让外国小哥震惊了”之类的标题,仿佛把贵州说成“最穷”能强化他们的优越感似的。

天无三日晴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每年冬天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甚至要高一些;而夏天的平均气温,则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低一些。但是,这样合适的温度,由于日照少,阴雨天多,并没有成为贵州的一种优势,反而造就了贵州“天无三日晴”的恶名。

由于阴雨多,到处潮湿,到了冬天,遇到极寒天气,气温降到了零下时,贵州很容易出现凝冻天气,让人产生天寒地冻的感觉。另一方面,因为阴雨天多,冬天的寒湿空气无处不在。虽然贵州冬季气温,仅比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略低一两度,而比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略高一两度。但别的地方气温虽低、却阳光灿烂,而贵州冬季太阳非常少见,空气潮湿让体感更冷。

幸好,贵州是长江以南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所以过去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烧铁炉子取暖。最近二三十年来,因为环保的原因,都不再烧煤了,于是,冬天取暖的方式就变得五花八门,有些人家改成了电暖,有些用空调,还有的通过地暖来解决取暖问题。

不过,到了夏天,贵州气温的优势又显现出来,尤其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气候,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凉爽天气。让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地,都成为很好的避暑胜地,就连遵义毕节等地区,虽然相对于贵州中西部气温稍高,但也常常成为外地人避暑的选择。尤其是四川重庆在遵义避暑的人很多。

与同样凉爽的云南相比,贵州的城市在气候上也有它的优势。在西南地区流行着一个谚语,叫“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当过冬”,与云南相比,贵州海拔要低一些,天气比较温润,很少有平原或者高原地区常有的那种大风,同时,由于阳光常常被遮住,紫外线没有那么强。因此夏天,到贵州来避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但是,几千年以来,贵州的交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一直非常不便,因此,贵州在气候上的好处,除了在这里生活的人,几乎没人能领略。本省人出不去,不知道外面水深火热,外面的人进不来,不知道贵州气候舒爽。所以,长久停留在人们心中的贵州气候,就只有“天无三日晴”这个丑陋标签了。

地无三尺平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乌蒙山以东的地区,属于中国高原的梯级台阶中第二级-云贵高原。而在云贵高原,从西部的云南到东部的贵州,又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

因此贵州西部靠近云南的威宁、赫章、水城一带都是贵州的高原地区,海拔大约在2900-2200m之间,这一部分地区是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大的山体。而贵州中部主要由黔北,黔南的山原和黔中的丘原组成,海拔降到1500-1000m之间;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形成南、北两大斜坡区构成的山区。而江口、镇远以东的丘陵地区,海拔降到800-500m。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与云南高原不同,贵州山原丘原地由于切割得很厉害,地貌崎岖、破碎,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平地或坝子,到处是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最大的涟江坝子,南北长只有30多公里,东西宽2.3公里,总面积仅79平方公里,约只有云南的陸良坝子的十分之一。其余上万个大小坝子都非常小,全部坝子加起来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点五,这些坝子很多都是各地州市及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

正因为贵州的城市都建在一座座“坝子”里,周围群山环抱,很难伸展开去,所以,退回20多年,贵州的每个城市面积都非常小,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张,贵州的主要城市也只能以组团型的形式在山间的坝子中蜿蜒起伏。

贵州到处是山,所以到处也都能见到悬崖峭壁,峡谷溪流,在任何一个县,几乎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风景,有些在贵州平平常常的景致,如果放在一个平原省份,可能就会是一个很著名的风景区了。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贵州的风景锁在深闺人未识,“地无三尺平”的先入之见,依然还是左右着人们对贵州的认知,所以当一些外地人第一次去到贵州,他们会有很强的“认知震惊”。

有一年,还没有高铁。我坐普通绿皮火车去贵州,在我卧铺的同一隔间里,有一位浙江老先生,他一路不怎么说话,只是呆呆的看着外面的风景。有一次,我们聊了起来,他对我说,怎么都说贵州穷山恶水,我看这里的风景一点都不输于我们浙江,风景多好啊,这时,隔间里的另一个贵州年轻人,很自豪地说:穷山恶水都是老黄历了,人家都叫我们贵州公园省。

“公园省”是当年某个地理杂志上的说法,不过,这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其实并没有流传开来。没来过贵州的外地人提到贵州,依然想起的还是“地无三尺平”的穷山恶水。直到高铁时代以后,贵州越来越发达的交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来过了贵州,贵州在外省的声誉才变得越来越好。

人无三分银

多山的环境中,可耕种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也,因此,粮食产量很有限,难以养活太多的人口。而交通的阻隔,又使得本地出产的经济作物以及各种药材等资源很难外销,大多只能就地消化。 本地山民除了糊口,很少有闲钱。他们的生活大多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人丁不旺。在这种情况下,贵州全省的农副业收入,也就仅能维持生存。

山地的分割和人口的稀少,也使得历史上贵州的城镇规模都很小。上世纪30年代,地质学家丁文江三次到贵州来考察,他沿着西线从云南来贵州,惊讶地发现,沿途的城镇人口超过一万的,只有贵阳,安顺。有些号称州县的城镇,人口还不到一千。直到70年代,贵州的很多县城,都只有一条街,平时就是寂静无人的小镇,只有到赶场的日子,才有些活气。差一些的县城,连小镇都赶不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大点的村庄。城镇作为经济贸易的集散中心,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农村的贫困和城镇的弱小,使一省的税收极为有限,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很难支撑起一个省的建设和行政费用,“人无三分银”这句话,既展示了交通阻隔、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贵州地方政府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也描绘了普通人民生活的困窘。

正因为如此,近代以后,贵州当地统治者见到邻省的云南四川非法种植鸦片牟利,为了缓解自己的财政压力,也开始无视朝廷封禁鸦片的政策而种植鸦片。结果短短一二十年,鸦片种植在全省蔓延。到了无山不开花,无县不制毒的地步。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贵州年产鸦片已经位居云南四川之后,名列全国第三。吸毒之风也从平民蔓延到士绅,到处都是瘾君子。毒品的蔓延,使得贵州原本的贫困更是雪上加霜。

由于外省物资无法进入,各种本地稀缺的必需物资,就长期处于匮乏状态,而且费用昂贵。例如,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贵州这个不产盐的省份,缺盐竟然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30年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到贵州来考察,写到贵州人吃饭没有盐的那种惨状触目惊心。即使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常常能见到很多因为缺乏碘盐而得了大脖子病的人。除了盐之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贵州,也是日用品最匮乏的省区之一。各种化工日用品,如肥皂洗衣粉之类的东西,都非常的缺乏,记得我小时候,为了节省肥皂,一些人常常还用皂角洗头。凭票供应的肥皂洗衣粉用光之后,我家经常还通过山东的家人们寄来洗涤用品。

交通不便使本地产品无法外销,也造成了物资的匮乏和财政的捉襟见肘,这一切都强化了贵州贫困给人的印象,“人无三分银”也因此坐实了。

结语

贵州贫困的核心是交通问题,正是“地无三尺平”的状况造成了“人无三分银”的贫困,也使得“天无三日晴”气候优势成了劣势。所以贵州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变。改开40多年,贵州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交通的变化。如今的贵州,已经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全省共有11座民用机场,在全国排名第六。全省各个地市都通了高铁,高铁里程在全国虽不算高,也排到第15位。贵州高速公路则在全国排名第五,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路的省份。“地无三尺平”所带来的“人无三分银”状态,由于交通的改善已经被彻底的打破,而贵州的气候优势,也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变成旅游资源之一。

贵阳龙洞堡机场

贵州毕节高铁站

贵州高速公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