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科少年成名,数度被贬依旧乐观,逆境时不妨读诗豪刘禹锡12

忆翠文化观点 2024-06-13 03:56:08

公元834年7月,63岁的刘禹锡接到朝廷调令,自苏州调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史。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看着自己生活了将近三年的苏州,刘禹锡满怀惆怅,写下了《别苏州二首》:

三载为吴郡,临岐祖帐开。

虽非谢桀黠,且为一裴回。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虽然与苏州相比,汝州距离天都洛阳要近一些,但刘禹锡还是放不下对这里的眷恋。他来到阊门外,看着身旁的小桥流水,迎着扑面而来的瑟瑟秋风,一个“岐”字道出了内心的万般不舍。

赴任途中,路过南京秦淮河,看着昔日热闹繁华的朱雀桥和乌衣巷,如今却是野草丛生、破败不堪,刘禹锡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如今却不见马车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就连有名的朱雀桥边竟也长满野草。短短四句写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和人生无常。

汝州就是今天的平顶山汝州市,著名的钧瓷之乡,在唐代属于京畿重镇,是洛阳的东南门户。因此,这次调任汝州,其实算得上是升迁。

23年被贬巴楚之地的的悲苦凄凉,如今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经过扬子津渡口时,刘禹锡心情豁然开朗,写下这首《罢郡姑苏北归度扬子津》:

几岁悲南国,今朝赋北征。

归心渡江勇,病体的秋轻。

海阔石门小,城高粉堞明。

金山旧游寺,过岸听钟声。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

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

筑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

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过去多年在南方的经历,用一个“悲”字足以概括,如今终于像杜甫《北征》一样一路向北,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由得再次燃烧,凉爽的秋风下,身体的病痛仿佛也好了很多。

看着眼前的石门,城上的白色矮墙,还有曾经游玩过的金山寺,听着远处传来的钟声,一时间豁然开朗。

姑苏山上的姑苏台,原本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的游宴楼台,如今繁华不再、一片荒芜。随着时光变迁,盛妆的美女已经不在,只有姑苏台还依然面对着太湖的浩淼波浪。

遥想当年建造这座姑苏台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现在却是大老鼠在里面窝藏。就连吴王所修的华丽辇道,现在也只有樵夫在路上来来往往,悠闲地唱着小曲。

到了汝州后,刘禹锡有种“近乡为贵”的亲切感。

这里地处中原,民生富足,公务也不及苏州时候繁忙,刘禹锡在汝州任刺史一年多的时间,相对比较清闲安逸。

此时,老友白居易正在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闲官,另一老友裴度则任东都留守,刘禹锡没事的时候,就写上几首诗歌,和两位老伙计酬唱赠答,生活也算过得悠然自得。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