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李沆,曾在一次下朝之后,被一个书生拦在街头。
对方对他破口大骂,说他无德无才,耻居高位。
面对这样的侮辱,李沆丝毫没在意,像没事人一样,径直走开了。
到家之后,他也没有去追究对方,而是找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仿佛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几年后,这个书生考中进士当了官,再次遇到了李沆。
他战战兢兢地向对方请罪,说自己当初一时鲁莽,才说了伤害李沆的言论。
李流说:“我从没把那事放在心上,所以不在乎这小小的伤害。”
凡是内心强大的人,气度都已修炼到了一定境界。
他们内核稳定,不会在乎外界的言论攻击,更不会理会他人的故意挑衅。
无论遇到什么痛苦和波折,他们都始终从容淡定,将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
如果你也能将自己的修炼到这个程度,外界纵有惊涛骇浪,也伤不了你一根毫毛。
1
容得下别人讥谤
冯唐曾受邀担任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持。
节目中,他因言辞犀利,招来了一片骂声。
有人就问他,你怎么看待这些谩骂。
冯唐说:“这些评价关我屁事,那是他们的事。”
正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行走在这世上,被人非议,遭人讥谤,其实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允许这些刺耳声音的存在,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修行。
作家周梅森,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煤矿场当工人。
但他的志向却并不在此,而是当一名优秀的作家。
为此,他经常在劳作了一天之后,又继续在煤油灯下默默埋头写作。
工友们瞧见后,纷纷嘲笑他:
“别做作家梦喽!”
“一个挖煤的想当作家,也太奇怪了。”
在周梅森的投稿被退回来后,这些工友甚至还大肆戏谑道:
“周梅森又被退稿了!”
即便面对这众多的嘲笑声,和屡屡被退稿的打击,周梅森也没有在意和退缩。
他继续潜心写稿,终于在努力了多年后,他的处女作登上了《新华日报》。之后,他的小说《人民的名义》被搬上荧幕后大爆,他也跟着一炮而红,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变成了享誉全国的作家。
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仅仅要归功于他的努力,更不能忽视的,是他无惧外界非议的气度。
常言道: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凤凰于天,不意鸡议。
一个人强大与否,就体现在他对待负面声音的态度上。
试着放弃无谓的口舌之争,适当装聋作哑;
学会屏蔽无端的闲言碎语,静心强大自身。
终有一天,这些外界的嘈杂就会离你远去,到那时,你就能潜心修行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平静。
2
受得了世态炎凉
古人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生而为人,只要活着,只要与人打交道,就会不可避免地体会到什么叫人情冷暖,什么叫世态炎凉。
《战国策》中有一个故事。
孟尝君得势时,无数人抢着和他结交。
后来他失势了,昔日那些亲密的朋友瞬间就变了脸,对他百般嫌弃。
孟尝君又心寒又气愤,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的名字都刻在了木板上,发誓日后要找他们算账。
有个叫谭拾子的人就劝他:
“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
谁富贵就靠近谁,谁贫贱就远离谁,这本就是人之常情。
就像集市,早晨人熙熙攘攘,到了晚上就空荡荡的。
这不是人们爱早恨晚,而是因为早上有人们想要的东西,而晚上却没有,所以不必因此仇恨。
孟尝君听后,顿时就想开了,便把木板上的名字一一划去了。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
《菜根谭》中就有言:饥则附,饱则扬,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看不透这一点,便会被世事所困,失去很多快乐。
唯有悟透人心,理解人性,你才能在世事的锉磨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强者。
杨绛先生在特殊年代,被中伤,被批斗,但她却说:“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季羡林低谷时被人打到鼻青脸肿,后来他风光了,这些人又来巴结他。
季羡林对此,却并无怨恨,还说:“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木心三次被冤入狱,受尽苦楚,他的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但对于这些,他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所以说,对于世态炎凉,看清不如看轻,看透不如看淡。
一味纠结怨怼,只会让你在一段糟糕的经历中越陷越深。
洞察了人性幽微之后,选择不在乎,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看懂一切,也原谅一切。
3
忍得下明枪暗箭
作家克里斯托弗·吉莫曾说:
每个人都会遭到两支箭的攻击,其中一支,便是来自外界的暗箭。
遇到小人的中伤,你如何对待、怎样选择,往往就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层次。
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范雎年轻时,曾因为才华出众,被魏国宰相魏齐嫉恨。
魏齐诬陷范雎卖国,趁机让仆人用板子和荆条对他暴打。
范雎被打得奄奄一息。
魏齐以为范雎死了,便让人用草席包裹了他扔到厕所里,还让喝醉酒的客人朝着他小便。
面对这种奇耻大辱,范雎一动不动,全部忍了下来。等到这群人都散去后,他才找机会逃了出去。
正因为他的隐忍,才有了后来他远赴秦国,成为秦国宰相的故事。
王阳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公元1519年,宁王在濠州造反。
王阳明奔赴前线,不畏生死,用了仅仅43天时间,就将宁王擒获。
但他这份大功,也招来了朝臣的嫉妒,小人的陷害。
在这个危急关头,王阳明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教科书的操作。
他先是找到宦官张永,把宁王交付于他,并把功劳全部让了出去。而后,他就悄悄搬到冷清的寺庙,不再过问朝中之事。
就这样,因为他的不争,朝中的那些人也没再继续对他穷追猛打,他因此得以保全自身。
此后,他告老还乡,建立书院,传播阳明心学,没过多久,他的心学就被发扬光大了起来。
有人评论说,这场教科书级的化险为夷背后,藏着王阳明忍辱负重的处世智慧。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懂得隐忍不发、适时而动。
就像苏轼在《贾谊论》中所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在纷争面前,忍是一种胸怀;在伤害面前,忍是一种手段。
当你忍住了当下事,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你自然就能有更远大的成就。
▽
作家国永梅说:“人的心是个容器,心若不恨,世间便暖。”
如果一个人内心狭隘,外人的只言片语,听到耳中,都会产生彻骨之寒。
可人的内心一旦强大到可怕,所有的是非对错,便会变得渺小如尘。
点个赞吧,经事长智,历事成人,当你修炼到一定境界,就不会在乎任何外在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