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热点】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填补碳计量产业空白​

碳碳实时 2024-05-31 20:17:31

01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 填补碳计量产业空白

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于2023年8月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立,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该中心已汇聚近100名“双碳”人才,成立全国首个碳计量专家学术委员会,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碳监测体系,上线了“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并完成了“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体系标准”试点,填补了我国碳计量领域的空白。

中心的科研成果包括全球首套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2.0版本,该设备可全方位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精准分析空间碳流量,智能气象探测及碳足迹追踪与识别,为碳监测体系提供了尺度空缺的补充。所有部件均由团队自主设计并在国内生产,增强了国际话语权。

国碳中心与南平铝业等企业合作,提供“量体裁衣”的碳排放自动监测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应对低碳评价,实现高效监测与准确核算。此外,中心还积极与南孚、安踏、宝钢、河北钢铁等企业对接,提供个性化的双碳管理服务。

在碳汇交易方面,国碳中心结合卫星遥感、机载激光雷达等技术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构建碳汇数据中心,建立精准的森林碳汇监测指标体系,为碳交易提供量化依据。

人才方面,南平市已推出支持“双碳”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设立首席科技官,建立人才周转储备池。国碳中心与瑞典环境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建立国际标准体系、钢铁等行业EPD因子库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国碳中心正打造国家级培训基地,为全国“双碳”产业人才培育提供助力。

02

隆基Hi-MO X6 Max亮相“灯塔工厂”

5月23日,隆基宣布启动“灯塔计划”,旨在将嘉兴灯塔工厂的敏捷智造模式推广至更多基地,提升光伏行业智造能力,打造数智化范本。

隆基嘉兴基地,成立于2020年,主要生产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拥有51条智能化生产线,产能超35GW,是行业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2023年12月,该基地成为全球光伏行业唯一入围世界经济论坛"灯塔网络"的工厂,标志着隆基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灯塔工厂通过五大核心黑科技,实现了产品品质提升43%,生产交付周期缩短84%,能耗降低20%,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五大黑科技包括:电池片AI智能分配、柔性自动化生产、AI全生命周期质检、端到端交付体系重构、智能人力管理,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和快速交付。

隆基智造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和工业肌理,推动BC全场景产品迈向新台阶。泰睿硅片、HPBC2.0、Hi-MO9、Hi-MO X6 Max等重磅产品得益于隆基智造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

隆基绿能精益智造负责人胡智锋表示,Hi-MO X6 Max组件将在灯塔工厂启动排产,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品质,降低能耗,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03

中广核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投产发电

5月25日8时,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防城港核电站二期工程3、4号机组采用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其中,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已于2023年3月25日投产发电,从装料到商运零非计划停机停堆,首循能力因子达98.36%,创国内三代堆最优纪录。

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航拍

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中广核“华龙一号”首堆经验反馈,在设计、安全管控、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实现了“华龙一号”示范机组“一台比一台好”的建设目标。

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8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2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标煤消耗超54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83.2万吨,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超4万公顷,对促进广西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供应、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保障“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04

第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完成投资超千亿

今年以来,我国电力企业绿色投资建设提速,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就在不久前,国家电投同步启动建设了200多个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超过80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项目数量占比超90%。中国中煤集团新能源规划规模2000万千瓦,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在建规模51205万千瓦,同比增长30.97%;清洁能源投资完成额1173亿元,同比增长6.6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电力行业ESG体系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加大绿色投资的同时,ESG的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表示,约九成电力上市公司已发布ESG相关报告,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呈快速成长态势。目前,提升服务创新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已成为电力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ESG投资规模将达到20-30万亿元,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30%,为企业改善经营状况和提升长期盈利能力带来积极影响。

05

光伏新增装机最新预测

5月23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下称国网能源院)联合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4年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在会上发布《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4》(下称《报告》),《报告》预测,全国新投产发电装机容量将同比增长9.4%,达到历史新高。太阳能新投产规模预计增至2.4亿千瓦,同比增长8.8%,连续两年超过2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7亿千瓦,同比增长52.4%。预计水电、火电、核电和风电新投产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398万千瓦、6265万千瓦、390万千瓦和0.9亿千瓦。到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为33.2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4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超过四分之一。预计全国发电量将达到9.9万亿千瓦时,其中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33.4%。电力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预计为9.82万亿千瓦时,增长6.5%。新型基础设施如5G基站、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将为电力需求增长提供支撑。预计2024年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局部高峰时段可能紧张。

国网能源院建议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价政策,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和调控能力。

06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2023年,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9%;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5.0%,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监测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7处呈健康状态、17处呈亚健康状态、无不健康状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浴场水质、海洋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公报》显示,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总体状态稳定。我国对10处涉及海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环境状况等级评价。其中,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Ⅰ级,整体状况优良的保护区分别是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共对1359个海洋环境质量国控点位、23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455个污水日排放量大于或等于100吨的直排海污染源开展了水质监测;对24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开展了健康状况监测;对32个海水浴场和35个海洋渔业水域开展了环境状况监测。

07

美媒:美国电网老化严重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近日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美国各地用电量大幅增长正暴露出电网的深层次弱点。美国电网由数以千计的发电厂和大约50万英里(约合80万公里)长的电缆组成,为全国各地的家庭和企业提供电力。

美国有10家区域性电网运营商,但合作并不普遍,如得克萨斯州电网与全国其他地区断开,导致2021年冬季风暴时大规模停电和巨额损失。升级电网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老旧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兴技术需求;二是建设输电基础设施是政治敏感问题,面临电力公司竞争、土地所有者反对、议员阻挠等多重阻力。一些项目已停滞20年。

最大障碍是电网管理体系的复杂性。私营运营商、联邦和州议员、监管机构利益冲突,破坏了跨州提议。这导致美国电网升级改造面临重重困难。

08

南极冰川融化超预期,气候危机迫在眉睫

南极洲的思韦茨冰川,因其对海平面上升的巨大潜在影响而被称为“末日冰川”,目前正以超出科学家预测的速度融化。最新研究发现,温暖的海水已渗透至冰川底部,增加了其融化的风险。

思韦茨冰川位于西南极洲,面积与佛罗里达州相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冰川一直在迅速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4%,数千亿吨冰消失。如果思韦茨冰川完全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2英尺(60厘米)。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冰川的结构问题。它像一个天然堤坝,阻止周围的冰块滑入海洋。如果思韦茨冰川崩塌,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10英尺(3米)。由于深入冰层下进行研究非常困难,科学家们一直难以准确预测其融化速度。

新的雷达数据显示,温暖的高压海水正在进入冰川底部,这增加了融化的风险。5月20日,研究人员在《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合著者、滑铁卢大学冰川学教授克里斯汀·道表示,我们可能低估了冰川变化的速度,这对全球沿海社区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这项研究凸显了对南极洲冰川融化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的进一步研究的紧迫性,以及需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