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是天降异象,你在南方的台风天里担惊受怕,我在东北的虫雨中头皮发麻。
最近的东北漫天下虫,局部地区大到爆虫。
一夜之间,东北成了恐虫症的梦魇,密恐者处处哀鸿遍野。
”张万森,东北下虫了!“
踏入东北这片土地,处处都能感受到烈火般的热情,就连这里的虫子都一样。这几天你走在哈尔滨街头,只要张开嘴,成群的虫子能直接喂你个半饱。“我们虫虫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哈尔滨挨一顿饿!”第一次身陷虫围的南方朋友难免会被这种场面所震慑,远观如黑云压城,近看乱醉迷人眼。蜂群效应给人的压迫感,堪比当年“东北王”张作霖的30万奉军入关。“看了东北的虫子,我再也不向往北方了。”“站在长春街头,我感觉自己就是孙悟空。当年一猴儿独挡十万天兵天将的感觉也就如此了。”“我现在拿两个电蚊拍出门,原地转圈直接变身马可波罗开大。”望着遮天蔽日的虫子大军,我突然对这片黑土地所蕴含的生命力肃然起敬。一切生命在这片沃土上仿佛都能旺盛的野蛮生长。“南方有大蟑螂,我们东北有小咬。”前者从个体上震慑你的神经,后者从数量上摧毁你的心智。“小咬”是这类昆虫的俗称,它们的真实面目为半翅目蚜科蚜虫类群。“小咬”的密度可以精确的判断东北的节气,见到的“小咬”越多,就预示金秋十月要来了。每年的9~10月份东北、内蒙古地区便会自动刷新“小咬”,遮天蔽日的小虫会像臭氧层一样遮蔽这里的天空。
“小咬”具有较强的趋黄性,对黄色特别敏感,这一点和我兄弟孙鹏的爱好一样。在黄色、黄绿色的物体周围你常常可以看到大群的小虫子开年会。所以在秋天的东北,就连职校里都很少能见到黄毛精神小伙。“我想做个纯色美甲,东北地区的姐妹告诉我不要选黄色,会招小咬。”“为了躲开小咬,我每到9月份就会从美团跳槽到饿了么。”一个外卖骑手这样和我说道。在东北,一切不具备杀伤力的事物统统都会用“小”字来作为前缀,例如“小样“、“小B崽子”等“小咬”也是如此,虫如其名,它几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威胁。但它数量实在太多,就像地铁里的狐臭一样让人无法忽视。这种生物存在的唯一意义似乎就是膈应人。像极了你公司里的项目领导,屁都不懂,乱提要求,指手画脚,对团队毫无帮助,令人生厌。在东北,“小咬”不光是密恐的噩梦,更是压死摩托骑手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乎所有骑手都遭受过“咬爷冲击”:高速行驶下虫子会前赴后继的撞向你的头盔和车灯,最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虫泥”。
原来我以为汽车中网前安装挡虫网就是智商税,直到来了东北才知道,这东西就他妈是救命法宝!如果你行车时正好遭遇到“小咬”大军,此时最好别开雨刮器,因为它的唯一作用就是把肉抹匀。“撞击车玻璃的声音,吓得我鸡皮疙瘩都起了一片。”现在走在齐齐哈尔的街上,每个人的动作都整齐划一:一只手不停在空中来回摆动,驱赶小咬。路上遛活儿的出租车司机表示:”我一天得被这个假动作骗八百回。“外地朋友见了都说东北真有礼貌,隔着一百米外就跟你打招呼了。这个季节也许是东北人最有礼貌的季节了。
最令人窒息的是,每年的9~10月,东北、内蒙古地区除了会下一“小咬”雨外,还有更让牛逼的“瓢虫雨“。小咬的天敌是瓢虫🐞“花大姐”,大批的“小咬“会吸引来成千上万的花大姐捕杀蚜虫。到了十月份东北的天空那才叫一个热闹。本地的朋友告诉我:小咬多了,花大姐就多了,花大姐多了,小咬就少了,所以,小咬越多,小咬就越少。都说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养闲人,由此看来,东北也不养闲虫。虽说小咬年年都会有,但唯独今年特别多。所以这个十一假期想补充蛋白质的朋友,我劝你们都来东北,绝对管饱!
不让烧的结果
砖家出来给个举措!!
是蚜虫吧,又叫密虫
这或许是不让焚烧秸秆的锅吧!
炸蚊子饼这么老厚,十万只蚊子一个饼,老香啦~~
蚜虫之类的,具有驱黄性。以前我还在种中药的时候不能打药。园区内挂满了黄色捕虫板[笑着哭]
这种虫子不是小咬,是不会叮咬人的蚜虫。小咬叮咬人比蚊子还厉害,效果直追牛虻。
今年我们这绿化树也被虫子吃了好几轮
我以为是美国白蛾[笑着哭]
收完玉米,瓢虫就该大批出来了!
我们这里的小咬,咬了痒的要命
黑龙江女人就像小咬
人家蚊子都能和吧和吧团成饼煎来吃,,这个不吃不是糟蹋粮食嘛
小编里面有一句:这片黑土地上什么有生命的东西都野蛮的生长
非洲酋长狂喜
小鸟儿呢??
我这也有 不过没那么多
把小咬装一盆,加糖揉成饼,用油炸特香,即营养又美味!
南方的好处就是强子虽然比较大,但不会密集
只要砖家叫兽出来证明这玩意儿壮阳补肾,立马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