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轮朝鲜第二次遭险,独臂将军挺身而出,打的比铁原阻击强多了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10-11 04:08:51

接上文。请在本号查看上篇。

领导模样的人问炮兵干部何时能把炮拉上来。

炮兵干部说我也不知道。

领导再问,你挡住大部队行进,天亮了要出大事。

炮兵干部表示我也无能为力。

领导厉声说:“立即把这门炮推到山谷里!”

炮兵干部大声反对:“那不行,丢了这门炮我要挨处分。”

那时我国尚不具备制造榴弹炮的能力,所有炮要么是缴获的要么从苏联进口,炮十分珍贵,炮兵干部所说并不过分。

领导当即拿出纸笔,用左手写了个收条,大家都注意到了,他的右臂是特制的假臂。他再次命令扔炮,炮兵干部也知道他绝非一般人,指挥士兵们把炮推了下去,公路立即打通了。

接过收条一看:收到美式榴弹炮一门,廖政国,1951.5.27。

原来是二十军副军长。廖政国的右臂抗战时不幸炸掉。

部队恢复了快速通行,很快越过华川湖,来到华川大桥,此时美军侦察机投放的照明弹把桥边照的亮如白昼。

来到桥边的部队,并没有快速通过,因为美军炮火不断向岸边打来。

时机稍纵即逝。

三兵团的180师也面临类似情况,与少部分敌人接触之后,180师领导误以为美军已经完成合围,错误地停下来就地死战。根据后来的史料观察发现,180师发现美军在旁时奋力突围,不至于全师都葬送掉。

九兵团此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敌人的炮兵已经跟上来了,炮火打的这样精准,我军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美军主力已在近旁,此时渡河,失去防御阵形,必将被炮火击于半渡,造成巨大伤亡。

如果没有主力而只是少量炮火袭扰,在这里空等,等美军大部主力冲上来,北汉江过不去,背水而战,那就彻底完了。

是走是等?廖政国也很焦急。不过他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必须走。

依据是什么呢?

第一,敌军发射炮弹的频次。

第二,敌军炮兵阵地的距离。

第三,敌军炮火数量。

廖政国现场发现,敌炮每打一波次,要隔五分钟才能继续发射。这证明其炮兵数量不多,否则可以多单元轮番射击,以求全时覆盖。同时证明,敌军虽然判断我军要从这里渡河,但部队究竟集结了多少并不清楚,如果知道有数万大军,肯定要不惜代价连续打击。

从一波次打二十多发炮判断,大概只有一个营的炮兵,证明其主力远未跟上。

又从炮弹射速和落到华川大桥的时间计算,其炮兵阵地大约在6公里之外。这个距离,足够我军快速实施渡河,而不必担心其装甲步兵前来缠斗。

三、华野底色谁打造

廖政国的判断非常正确,指挥非常及时,避免了又一场180师式的惨败。

接下来就是华川阻击战。

这场经典战斗以二十军58师为主,起初是师长黄朝天、政委朱启祥指挥,仗打响之后,廖政国带着他的轻便指挥所也赶到58师,一同指挥。

当时二十军军长张翼翔重病缠身,无法履职,故二十军之指挥由副军长负责。

58师的临场反应高度体现了粟裕一手打造出的华野部队特色。

58师起初接到的任务是转移到金化以东地区休整。在廖政国亲自指挥下,58师已经安然渡过北汉江,往前走虽说还有山路,不过对志愿军的铁腿来说已不成问题,与一马平川无异。当然,山路多了,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掩护。

但各部队和美军“特遣队”交火之后,58师黄朱首长本能地感觉不对头,飞机来炸正常,炮火持续轰击不正常,越轰越近,越轰越密,这是敌人主力上来了。

黄朝天朱启祥决定就地转入防御作战。抗美援朝战史上经典的华川阻击战就此上演。

与此同时,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在兵团临时指挥部里焦头烂额,美军此时战役意图已经完全展现出来,就是要截断我军退路。

要命的是,兵团下达后撤北移命令时,并没有就万一可能出现的敌人截击作出部署,部队接到的大部分是后撤命令,只是要求每个军留一个师断后。

陶勇急的亲自打电话,一个军一个军地联系,结果都联系不上,打到华川附近的兵站,终于找到最近的部队——58师,得知他们已经自动放弃原命令,而转入防御作战,宋陶首长都高兴万分。

结果是好的。

58师区区一个师,在最紧要的地方挡住了美军进攻,以一师之力抵挡几个师进攻,迫使其进攻放缓节奏,迫使其调整进攻阵型。

华川阻击战虽然没能把尾追之敌打跑,但九兵团全军赢得宝贵时间从险地撤出,并能从容调整部署兵力,转撤为防,基本上做到全身而退。在高度机械化、陆空一体作战的美军面前做到这一点,实属难能。

不要把这个事看小了,看成段子了。

廖政国、黄朝天这些一线将领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一个师级单位主官,能和兵团首长不约而同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是华野长期以来作战特点熏陶出来的素质。

笔者起初想用特有作战艺术来定位,想了想怕引起其他元帅粉丝们的不适,还是说作战特点吧。

都有什么特点呢?

1.善于在运动中发现和捕捉机会。如莱芜战役、沙土集战役,尤其是沙土集战役,预设战场根本就不是沙土集,而是郓城周边合适的战场。段霖茂师与邱清泉仅仅拉开40里,硬是从这个不大的距离中抓住敌人一部围而歼之。廖政国、黄朝天当年都参与此战的。正是一次又一次这样的锻炼,才让廖、黄等一线指挥员,养成了随时观察敌军动向并深度判断其战役企图的习惯。

2.善于面对险局危局。孟良崮战役实际上是双方对赌,稍微不注意华野也有可能失败。豫东战役更是一环套一环,打到最后华野势穷力竭,也面临被敌尾追攻击的风险。常打这种仗,至少指挥员心里不慌。华川阻击战从战术上讲,大概并没有铁原阻击战那种出奇的战术,并不是特别高明。但胜在稳,胜在抢先进入情况。泰山崩于前,将军最需要的是稳,将稳则全军稳,稳是发挥战斗力的基础。

粟裕大将虽身未入朝鲜,而其军事思想、指挥艺术深深化入九兵团,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粟大将不需过誉,但必须正视。

8 阅读: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