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麟庐与齐白石的师徒情深
1945年,许麟庐在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推荐下,成为了齐白石的弟子。这一年,春风和煦,许麟庐满怀敬意与期待,踏入了齐白石位于北京的家中。齐白石,已是风华正茂的艺术大师,其作品以大胆的创新和深厚的传统功底著称。
初见面的那天,齐白石正坐在他那充满墨香的书房中,周围摆满了各种画具和古籍。齐白石对许麟庐的到来显得十分欢迎,他热情地邀请许麟庐一同观看他的最新作品,并详细解释了画作中的技法和构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麟庐几乎每日都会到齐白石的家中学习。齐白石教他如何挥毫泼墨,如何在宣纸上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每当许麟庐练习画作,齐白石总是耐心地站在一旁观看,不时地提出建议和指导。
每当夜幕降临,两人常常一起走在北京的古街小巷中,齐白石会指着街边的花花草草,讲述如何将这些自然元素融入画中。这些亲身体验,让许麟庐对齐白石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麟庐的画技日趋成熟,他的作品开始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齐白石对此非常欣赏,并经常鼓励他参加各种画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两人在艺术上的互动愈发频繁,每完成一幅作品,他们都会仔细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专业生涯的丰硕成果
1956年,许麟庐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服务部开始了职业生涯。当时,他的主要职责是为美术活动提供策划和服务。在这个岗位上,他接触了众多艺术界同仁,与许多著名画家和学者建立了联系。这些人中有老一辈的国画大师,也有正在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从工笔到写意,从传统到现代,对许麟庐的艺术视野产生了重要影响。
次年,许麟庐加入了北京荣宝斋,并担任编辑室主任。荣宝斋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机构,以经营传统书画而闻名。在编辑室里,他常常一边翻阅历代书画家的作品,一边与同事们探讨艺术中的技法和创新。
许麟庐对传统书画有着深厚的兴趣。他认真研读了石涛、朱耷和吴昌硕等名家的经典之作,尝试着分析他们在用笔、用墨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在这些研究中,他发现,石涛的潇洒自由、朱耷的简练深邃、吴昌硕的雄浑洒脱,都有值得吸收的地方。每当工作之余,他便潜心临摹这些作品,不断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除了传统技法的学习,许麟庐也将视线投向民间艺术。他喜欢去农村集市观察传统剪纸、年画和皮影戏,从这些朴素的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他认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美感。
许麟庐还特别关注京剧艺术。他经常去剧院观看演出,与京剧演员交流,研究他们在舞台上的动作和神态。他发现,京剧中的人物造型、服饰设计和表演节奏,与国画的构图和节奏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许麟庐的画风之所以广受推崇,与他作画时的果断利落和对笔墨运用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他的作品无论是精致的小品,还是气势磅礴的大幅,都以一气呵成的气韵著称。每次落笔,他都讲求力量和节奏的统一,运笔间既有凌厉的锋芒,又能在墨色的变化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他常常一笔勾勒出花鸟的形态,将自然中的灵动瞬间凝聚于纸上,令人叹服。
他的花鸟画,墨色运用极为考究。许麟庐善于利用墨的浓淡变化,表达物象的光影和空间感。在绘画中,他会先以浓墨勾勒出主体轮廓,再以淡墨丰富画面的层次,呈现出虚实相间的效果。
除了墨色,许麟庐在布局上的功夫同样令人钦佩。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疏密的对比和干湿的结合,创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他画一枝荷叶,可能只寥寥几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整个荷塘的氛围。
许麟庐的画作,经常带有一种豪情与自由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他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也得益于他在传统技法上的深厚造诣。他在创作中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让观众既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美感,又能感受到画外的强烈情感。
许麟庐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重要画展中展出。在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他的作品被作为中国画的代表性佳作加以收藏和展示。通过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和瑞典博物馆等机构的出版物,许麟庐的艺术生涯得以更广泛传播。
许麟庐遗嘱的真实性争议
许麟庐去世后,他的遗产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根据他留下的手书遗嘱,所有财产,包括名人字画和其他资产,总计价值约21亿元,应归其妻子王龄文所有。然而,这份遗嘱的真实性很快被许麟庐的部分子女提出质疑。由于遗产中包含了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和李苦禅等大师的珍贵画作,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使争议更加复杂和尖锐。
2012年,许麟庐的三儿子许化夷将母亲王龄文以及大哥许化杰、二哥许化儒告上法庭,要求对父亲留下的遗产进行分割。法院在立案后,将许麟庐的所有子女全部追加为案件当事人,祖孙三代被迫分成两派,站在原告和被告的对立面。
在庭审中,王龄文拿出了一份许麟庐留下的手书遗嘱。这份遗嘱写明:“我许麟庐百年以后,我的一切文物、字画及所有财产归我夫人王龄文所有。我许麟庐(许德麟)二〇壹零年九月二日所立遗嘱。”
许化夷等子女对遗嘱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并要求法院对其真伪进行司法鉴定。然而,在一审过程中,法院通过多种途径联系鉴定机构,但因提供的样本材料不足,鉴定程序无法顺利进行。审判长宣布:“鉴定机构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无法作出鉴定。”这使得遗嘱的真实性在当时成为一大悬而未决的问题。
面对鉴定困难的局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先后三次确定鉴定机构,希望能够从字迹、纸张等方面进行技术检验。然而,鉴定机构均以现有样本无法满足鉴定要求为由终止了程序。几轮尝试后,遗嘱的真伪依然无法通过司法鉴定确认。
由于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对遗嘱作出明确鉴定,法庭最终只能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和遗嘱内容进行判断。根据遗嘱中明确的表述,许麟庐的所有财产应由妻子王龄文继承。
遗嘱背后的家族情感与法理解读
许麟庐的三儿子许化夷还是不服。他指出遗嘱上许麟庐的签名与父亲一贯使用的书写方式不符。他特别提到:“我父亲的‘许’字是繁体的‘言’,底下不写‘口’,而是三个点。你们可以去翻看父亲的画册,他是大书法家、大画家,字迹从来都很规范,这和遗嘱上的签名不一样。”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再审宣判中对此作出了回应。法官表示,经过对比许麟庐生前的书法作品和签名样本,发现他的“许”字确实存在不同的写法。在部分落款中,“许”字使用了繁体的“言”字旁,而在另一些签名中,则采用了简写的三点水写法。
法官进一步指出,在书法创作中,根据落款位置、作品内容和书写习惯的不同,艺术家经常会变换字体、风格甚至用字方式。这样的变化在许麟庐的生前作品中十分常见,因此法庭认为这一质疑并不足以否定遗嘱签名的真实性。
许麟庐与王龄文共同生活的七十多年,是伴随着艺术探索与家庭责任的一段漫长岁月。在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王龄文都在背后默默支持,打理家庭,给予许麟庐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画室中的笔墨丹青。法官认为许麟庐将财产留给结发妻子是合情合理的决定,符合人之常情。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夫妻共同生活数十载,遗嘱中体现出的意愿,既符合法律规定,也符合家庭伦理。
尽管部分子女对遗嘱的真实性提出了反复质疑,但由于缺乏具体证据,法院最终未予采信。庭审中,部分子女试图通过寻找遗嘱中的细微矛盾来否认其合法性,但法庭认为,这些主张并不足以推翻遗嘱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齐白石弟子许麟庐21亿遗产被判由其遗孀继承 遗嘱曾被指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