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中有两位公认的贤相,一位是齐国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了齐国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另一位是郑国的子产,今天我们重点谈一谈子产。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 名侨,字子产。他是郑穆公之孙,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产在主持郑国政务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注重限制贵族的特权,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晋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子产主持郑国国政时,对朝廷将要任用的官员实行先学习而后任职、量才录用的用人制度。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老百姓议论朝政,并希望自己能听到这些议论,以帮助自己改正行政中的错误,这种宽宏的气量和亲民举措更是得到了无数后人的称赞。
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郑国老百姓劳作之余,喜欢到乡校(地方学校)聚会,在那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政府和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有的人发言时唾沫横飞,还有的人为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要动起手来。
郑国大夫然明知道这件事情后,担心这样下去对政府不利,就找到子产说:“相国大人,老百姓一天到晚在乡校议论政府,说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时间长了,恐怕对朝廷不利吧。不如派人去把乡校拆掉,您看怎么样?”
子产听了然明的话后,眉头一皱,反问道:“为什么要拆掉乡校?老百姓早晚干完活儿到乡校聚一聚,议论一下政府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做得好的,我们就继续做;他们感到讨厌的,我们就加以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拆掉乡校呢?况且,我只听说过如果尽力做善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使用武力可以堵塞怨恨的。当然,如果政府采取武力措施,一定时间内确实可以制止老百姓议论朝政。但是,这样做后果是很危险的。用武力制止老百姓议论朝政,防止他们说出对朝政怨恨的话,这就像用堵塞的办法来治理河水之患一样,结果一定会导致河堤大决口,使朝政出现混乱,使很多人受到伤害。如果出现这种可怕的结果,我是没有能力去挽救的。我想,与其那样,还不如在河堤上开个小口来疏通河道。让老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我们可以在听取议论后,择善而从,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大夫然明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由衷敬佩地说:“从今天开始,我才知道大人您确实可以成就大事。小人我确实没有才能。如果按照您的想法去做, 我们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整个国家都将受益啊。”
孔子听到子产说的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施行仁政,我是不会相信的。”
当初,子产做郑国大夫时,国君郑昭君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相国,把郑国搞得很乱,国人之间上下不相亲爱,父子也不和睦。大宫子期就向国君推荐了子产,郑昭君就让子产做了相国。
子产做了一年相国后,年轻人不再无事嬉戏,头发斑白的老人不用去干重活,儿童也不再下田掌犁。
到了第二年,全国各地买卖都很公平。
第三年,国人晚上睡觉不必关门,路上丢了东西也没有人会拾走,也就是实现了无数后人所期盼的“路不抬遗,夜不闭户 ”治世盛态。
到了第四年,郑国人在耕作后,农具不带回家也不会丢失。
第五年,读书人不必交税服役;遇到父母的丧期,不必政府下令,自己就安排得符合礼制。
总而言之,在子产担任相国治理郑国二十六年里,郑国的国势蒸蒸日上。
子产去世以后,全国青壮年号啕大哭,老人也像孩子一样痛哭不已,国人都说:“子产去世离开我们了!我们老百姓今后该怎么办啊?”
子产治理郑国,虽然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但是他去世后,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担心今后国家的前途,这就是专制社会的弊端,靠人治而不是靠法治,因此,国家政局始终存在不稳定的隐患,人亡政息是大概率事件,始终无法跳出“历史周期律”。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总结、反思并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