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连登一席话:揭开主席一生为何不回延安之谜!
毛泽东与朱德、周恩来在一起
吴连登作为早期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负责照料主席的生活起居,主席的日常生活工作情景,吴连登可以说是最清楚的人,他也时常听到主席念叨,要回延安一趟,但是直到主席去世,他都没有再次踏进延安这片土地,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和不为人知的秘密?
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主席和他的子女李敏和毛岸英,也在此生活了10多年,主席之于此地,可以说有很深的情感,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主席在此发表的。
记得1948年,主席和中央领导离开延安的时候,主席恋恋不舍地回头看看窑洞、望望宝塔和一望无际的红土地,然后无限感慨的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既然主席在此工作生活多年,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能多次回到故乡湖南,能重上井冈山,为何就没有再回延安呢?
吴连登回忆道,欲知详情,得追溯主席和延安的历史渊源说起。
当时,西安事变之后,国共进入蜜月期,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国民党军队退出革命根据地延安。
而毛主席带领的中央红军,1935年10月抵达陕西延安的吴起镇,与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领导的陕甘支队会师。
中央红军算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落脚地。主席在此期间,写了大量抗日战争及革命战争的理论,比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41年5月,主席发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从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嫩芽在延安长出土壤。
42年2月,延安在党内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反主观、反宗派的整风运动。
延安经历八年抗战,群众遭遇最大困难就是缺衣少食。主席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且身体力行,带头在窑洞周围开荒,种植蔬菜粮食。
吴连登回忆说,当时,延安流行一句话,那就是:我们要在主席的指引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吃饱了,才有力量打鬼子!
这样,延安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日本投降之前,蒋介石本着“攘外必先安内”之不抵抗政策,放任日本侵占东北华北等国土。1947年,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纲领,内战爆发,蒋介石威逼勒令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大举进攻延安,以期铲除这块红色根据地。胡宗南迫于压力,统率25万大军围攻延安,还对延安进行了多次轮番飞机轰炸。
面对危险,中央领导和吴连登等纷纷劝主席离开延安。
主席不但没同意撤离,还非常淡定地说: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遇到危险就跑,怎么对得起陕北人民群众。
中央红军和主席一日不撤,胡宗南和蒋介石就一日寝食难安,他们大有不把中央红军赶尽杀绝誓不罢休之势。
面对敌我兵力的悬殊,考虑到延安群众的安危,主席经过综合考量,最终决定放弃这块红色根据地,让胡宗南好向老蒋交差,让蒋介石以为共产党的老巢被占,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果然,毛主席和中央红军撤离延安后,蒋介石欣喜若狂,认为自此天下一统,红军绝不能东山再起。
主席撤离延安,度过黄河,踏上去西北坡的征程。虽然对延安依依不舍,但是,人在城失,人在。城在人失,人城尽失!主席的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的韬光养晦战略眼光,是老蒋无可比拟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是再忙,主席也没有忘记延安,1949年10月26日,主席特意抽时间,向延安陕甘宁边区人民回电,感谢延安人民,心中牵挂着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还鼓励当地政府发动群众发展经济建设。
由此可见,主席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他又为何没有再回一趟延安呢?
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吴连登作为主席的生活管理员,他的一席话,揭开了主席没回延安的原因:
首先,建国之初,新中国还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压和排挤,国里国际形势还没安定下来,主席的心思扑在经济建设大事之上。当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主席离开北京,考察也是诸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而西北经济基础落后,没有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就是久经战乱的国内交通,铁路损毁严重,道路基础设施很差。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问题一直缠绕在主席心中,建国之初,解放台湾是中国首当其冲的任务,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搁置下来。
然后,主席全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的运筹帷幄之中。
紧接着,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然后就是帮助亲如一家的胡志明打了一场抗美援越战争(1965-1973)。
期间,主席抽空回访了一次井冈山。井冈山是朱毛红军第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师。
而陕北吴起镇会师,更是奠定红军走出绝境,迈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会师。
延安人民心中十分向往,也曾去信邀请主席回延安看望一下乡亲,延安人民思念着主席井冈山之后,会不会就回到延安,来看望日夜思念着他的延安人民呢?
可是,由于当时的国内建设情况繁杂,国际形势严峻,主席重回井冈山之后,并没有按照延安人民期待而回延安。
其实,主席也时刻想念着延安的父老乡亲,只是事情太多,加上身体早已过了爬山涉水的年纪,这种思念只有藏在心里。
吴连登后来回忆说,1975年的一天,主席秘书高智突然收到陕西群众邮寄过来的大米,吴连登吩咐食堂将其煮粥,让大家都可以尝尝陕北群众的劳动果实。
当香喷喷的米粥端到主席面前的时候,主席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顿时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水。
随着岁数大了,主席的身体,已经不适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劳累了。再回延安,也就成了主席一生的遗憾。
为了达成主席的心愿,在主席逝世之后,其后人李讷和毛新宇等,都曾回过早安,也算是帮主席了却一桩心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