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需要写生,但过度写生不可取

绘有集斋人 2024-11-19 03:29:18

“画画是一件手工操作的工作,

有很大的工艺成分。

工艺性隐含着许多特殊要求:

它不能放任个人的情绪化。

但凡艺术上过于情绪化,

都是短暂浅薄虚幻的。”

“绘画要通过色彩和形象的

运用来带给人愉悦,

我们的作品要把画家感受到的

最美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自我鼓励,

是一种慰藉,

是人生艰苦旅程中的一次歇脚。”

他是大画家陈子庄、

晏济元的惟一“双料高徒”。

他是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陈滞冬。

陈滞冬:1951年生于成都。1984年获四川省政府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1985年四川省总工会颁“四川省职工自学成材奖”。1987年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四川美术家协会在四川美术展览馆举办《’93陈滞冬画展》。曾供职成都永陵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川省外文书店艺术部。

现为自由职业书画家、自由撰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蜀文艺基金奖书法类评委。

陈滞冬学画始于1968年,

当时他刚满18岁,

跟陈子庄先生学画。

“去了以后,

陈先生的生活方式对我是一种很大的吸引,

我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

我马上放弃了一切,

开始学画。”

1974年开始,

开始跟另一位大画家晏济元学习。

“简单来说,

影响我并最终让我选择现在这种生活方式的,

就是‘两个人三本书’——

两个人即陈子庄、晏济元;

三本书是《约翰·克里斯多夫》

《静静的顿河》《大卫·科波菲尔》。”

陈滞冬认为,

中国画需要写生,

但过度写生不可取。

“我们中国画有一个普遍的毛病,

特别是现代中国画,我叫它过度写生。

中国画极有特色,

作品呈现的面貌跟大自然差距很大。

但几十年来,

中国画想要解决的问题恰恰就是这个‘差距大’。

一些画家把西画‘写生’的概念引进来,

即‘对景作画’。

其实中国画很早就开始在表现这些,

无论画山水、花鸟,

都讲究四时朝暮,风晴雨露,

山水画的春秋晨昏,要一眼看出。

然而到了后期,

中国画把这些都变成了程式,

甚至把前人的经验当成套路,

这是文化的堕落和画者的懒惰。

程式变成套路。”

在陈滞冬这儿,

中国画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界的目光接触、

心灵接触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对这种感悟的传导,

使作品对人产生精神上的启迪和慰藉,

这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山水画从本质上讲,

就是一种文人艺术,

跟描绘自然风景关系不大。

而现在,

我们企图把它变成一种纯粹

描绘自然的艺术,

这是一种倒退。”

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四川的陈滞冬,

久居青城山麓,

“思索诘难,隐于画后”,

过着近乎闲云野鹤的生活。

他的生活如同经典的文人画中描绘的一般,

云淡风轻、写意十足,

大有“俗世翩翩少年歌一曲,

心声只给青山听”的意味。

陈滞冬的画室隐藏在一座小院

水池下的地下室里。

虽然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

但他的生活形态之“低隐”让人吃惊。

有一个在圈内著名的段子:

一次一个大老板提着

好几百万的现金找到他,

想要一次将他陈列室的作品包圆,

他马上叫人把他打发走了……

“我喜欢‘隐’下来,对我的创作更有利。“

陈滞冬要去北京发展了,

这让人相当吃惊。

难道“隐在青城”多年的习惯要破了?

他解释说,

自己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施展艺术才华。

“‘隐’的最高境界是能在合适的时候走出去,

但他的生活本真是隐下去的。”

声明:本文由集雅斋字画网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致 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