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非新闻资讯内容!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本文所用素材、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此文章旨在分享事件过程及结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自从毛主席搬进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后,整个屋里的陈设特别简单朴素,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套沙发以及几个书架,中央的同志看到后觉得实在太简单了,想重新为主席装修一下,但他却不同意,还说装修会浪费钱。
本图非事件真实截图,仅用于叙事
工作人员只能趁着主席出差的时候将房子简单装修了一下,主席虽然生气,但毕竟已经被装修好了,只能这样住下去。
然而到1966年的时候,中央办公厅的人故技重施,在主席外出视察期间,再次对菊香书屋进行了装修。毛主席外出视察回来后,看着丰泽园焕然一新,几乎里面所有的房间都被重新刷了一遍,工人原以为这样干干净的屋子会得到夸奖,谁知毛主席非常生气,直接大发雷霆,说丰泽园自己不住了,要搬到游泳池去住。
不过,泳池并没有能长期供人居住办公的房间,为此,毛主席说:“那个更衣室我看就可以!”有人认为更衣室太过狭窄,不适合人居住,主席却不介意,他认为只要能摆个床铺、有张桌子、椅子就够了!
最后,工作人员只能将游泳池的小传达室稍微布置了一下,当做主席的卧室,休息大厅就成了主席的书房兼会客室,泳池没有厨房,所以饭菜依旧在菊香书屋做,好了再给他端过来。人生的最后十年,主席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在这里会见了尼克松、田中角荣等等。当然,主席能搬到这里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多喜欢游泳。
这个游泳池是毛主席当年用自己的稿费修建的室内游泳池。不过,为了不搞特殊,他并没有下令这个游泳池只归他私人拥有,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家住附近的小朋友,每天都来这里游泳,平均一天能达到150人上下,毛主席一来,泳池的人就很紧张,自动站在岸上不动,毛主席不想扫大家兴致,就招呼大家一起游。
1958年,赫鲁晓夫初次访华,毛主席就是在游泳池边跟他会谈的。后来在1974年,经过工作人员的动员,主席同意将游泳池南面的几个小平房拆掉,新盖一座房间宽敞、高大明亮、抗震能力强的房子,也就是202别墅。年底完工后,主席还是坚决不去住。
直到1976年6月,毛主席因为心肌梗塞经过多方抢救一直不见好转,后来甚至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才将主席用担架转移到抗震力很强的202别墅短暂居住,据说他醒来后还是执意要回泳池。
当然了,主席选择住在泳池,可能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吧,毕竟主席喜欢游泳这件事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事情。刚搬到中南海的那几年,他一直都在院子里的水泥砌的泳池中游泳,只不过一到冬天就没办法下水,他只好选择去室内游泳,而清华大学的游泳池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只不过因为公务繁忙,他也很少有机会去。
住进中南海后,中央建工部队涉及了一个泳池,主席也有些抗拒,不过他内心还是很开心的,但又有些犹豫,害怕超过预算,为此他特意交代,如果超过预算,就用他自己的稿费补上。
毛主席为何一开始不愿意搬进中南海?1949年1月,在人民解放军和傅作义的配合下,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毛主席主持了在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北平定为新中国首都。于是中共中央组织一部分同志先行离开西柏坡,到北京考察情况,选择适合的驻地。
经过他们细致的调查,一致认为北京西郊的香山是一个合适的驻地,首先是刚解放的北平还不够安全,最好别在城里办公,香山地势险要,在此防守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香山上还有个慈幼院,院里有大量的空房,可以直接解决中央的办公和住宿问题。接着,毛主席一行人于3月25日到达了北京。
在香山,主席指挥了渡江战役,也会见了大量民主进步人士,熟悉了这里后,主席打算长期在香山办公。但国民党知道后,对这里一直虎视眈眈的,差点对领导人做出不好的事,幸亏被及时发现阻止,此时叶剑英决定把中南海重新装修一下,作为党中央的办公地点。然而主席却不同意这个决定。
中南海旧称西苑,是皇家禁院,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这里曾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清朝的皇帝很喜欢这里,经常在中南海里大摆宴席。清政府覆面后,北洋政府便搬进了中南海,黎元洪、袁世凯都在这里住过。主席总是忌讳中南海住过慈禧、光绪、袁世凯那些人,不太好,另外他认为香山环境清新安静,对于众人的劝解,毛主席对总理说:“中南海过去是什么人住的地方,这个你是知道的,我们住进去不妥,我是不想进去的!”最终还是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决定,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搬进中南海,他才无奈同意。
不过,主席并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搬进中南海,他从6月份开始入住,其实几个月来总是两头跑,隔不了几天就要回香山住,对那里恋恋不舍的,后来是到开国大典前夕才正式定居中南海。
虽然那里曾是皇帝住的地方,但从主席搬进菊香书屋之后,那里就变得非常朴素,主席只留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套沙发和几个书架,平时工作生活起来绰绰有余,面对大家的提议,他认为简单就好。据说毛主席在中南海居住是需要付房租的,除此之外,水电费、家具使用费都需要主席自掏腰包,因此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主张该花的地方必须花,不该花的地方一分都不花。
在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时,主席还多次要求下调自己的工资,并且一直延续到伟人去世。毛主席很多衣服都是缝缝补补的,他总是以身作则,无时无刻不体现勤俭简朴的传统美德。
建国前,11个城市候选首都,为何最后选择了北京?1945年4月,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毛主席就在中共七大期间作报告时表示:我们在打败日本后,要准备夺取像北平、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到时候中共八大就开在那里去。当时主席就已经提出向大城市转移的主张了。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国民党逐渐呈现颓势,于是在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在此之前,主席除了要应对国民党的在围追堵截,克服很多自然地理障碍外,还要思考新中国的定都选址问题。
到达西柏坡之后,主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书箱里翻出几本古书,开始在上面研究定都选址的问题。
其实一开始,哈尔滨是新中国定都的首选地,当时都认为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不仅背靠苏联,还与朝鲜、蒙古接壤,便与获得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除此之外,哈尔滨还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因此深受主席重视,曾于1946年11月被设立为“特别市”。然而哈尔滨地理位置太偏,即便定都哈尔滨,也只能完全掌控东北全局,最多辐射到华北,对于南方、南部沿海以及西南等地鞭长莫及。
接下来,在9月份解放太原的时候,主席又在想是否要选太原作为首都,并告诉徐向前要把解放军部队开进太原。徐向前眉头一皱,阎锡山在山西,这一仗非打不可,主席也明白了,很多处于中原地带的城市,在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后,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成新中国的首都,并且太原周边交通还不够便利。
并且随着解放战争的继续,很多沿海城市也受到了摧残,接下来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延安、重庆、上海、广州、成都也都曾作为备选城市,但最终还是落选了,不仅仅是因为北平被和平解放,还有其他原因。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太靠近英美的势力范围,当时中共也没有什么海军空军力量,因此定都在那两个地方风险比较大。西安虽然是内陆,又是千朝古都,但唐宋以后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关中地区没落了多年。定都西安会国家的发展没什么帮助,且不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
北京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从燕国建都后,有很多朝代都在北京建都,但新中国并非是封建的农业国家,是逐步发展向上的工业国,而洛阳等历史名城在工业社会中逐渐没落,而上海这样的新兴城市可以靠自己独特的价值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北京有点特殊,在时代的而变化中,有很多地方不符合现代国家的建设标准,缺少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作为政治中心保留了很多名胜古迹,另外,北京城作为多朝古都,具备了良好的防御能力,因此作为军事中心是最好的选择。
恰好,傅作义同意归降,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收回北平,让这座前年古城没受到战争摧残,于是最终定都了北京。
声明:如涉及事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