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家推出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等闽台融合发展的四大方面举措。这对加快祖国统一的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金门是福建南部沿海通往澎湖、台湾的咽喉金门岛位于台湾海峡的西侧,包括金门岛(古称浯洲,俗称大金门)、烈屿岛(俗称小金门)和周边大担、小担、南碇、东碇等岛屿、礁岛、沙汕。是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主岛西北距同安县约40公里,西距厦门也是40公里;距漳州55公里,东北距晋江的围头约15公里。
金门岛与近在咫尺的厦门岛互为犄角,扃钥海门,控制澎台,阻扼闽粤,为漳泉海上门户,是福建向澎湖、台湾移民的中转站。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末,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作为抗清根据地。 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也是从金门起航。
1683年,清朝派施琅率兵统一台湾。一百年间, 厦门是官方指定的唯一渡口。 当时,老百姓去金门,必需经官府批准,发给护照,然后,到海关查验放行。
你
因为,这一套手续繁琐,而且还常常遭遇清兵的勒索。 不少人选择了偷渡。当时,蛇头很多,只须有船户介绍,就可以登舟偷渡,既省时又快速。所以偷渡非常盛行。
比如,官府在乾隆二十三年11个月内,就查获了偷渡案25起,其中老幼男女共999名,溺水而死的男女34名。
因此,在明清时期,从福建沿海经金门到澎湖、台湾岛,这是一条重要的航线。大量福建居民正是通过这条航线前往澎湖、 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
比如,乾隆十四年,广东潮州府饶平县的林钦堂、林孙彰等人自厦门渡海前往新竹县竹北市开荒,现后人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大族,即“竹北六家林家”。
金门是福建向台湾、澎湖移民的中转站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同属海岛的台、澎地区要来得早。 一方面大陆一批将士到岛上拓荒,建立营寨, 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移民奠定了基础。
2011年的《金门县志》中共记载了81个,1949年以前迁入台湾姓氏的来源和迁徙情况。他们主要来自泉州、漳州、莆田、永春、福州等地。 其中泉州府籍的移民占总数的88.75%,漳州府籍占10%。因此,大陆移民与金门居民是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
大陆移民迁入金门后,有的又向台澎地区迁徙。 据不完全统计,由金门内迁同安者共有颜、杨、彭、张、陈、刘、梁等18姓30个支派,故有“无金不成同”之说。
澎湖早在宋元时期便有汉人定居岛上, 于是,澎湖逐渐成为福建沿海渔民的移居地和渔场。万历二十三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澎湖设将屯兵,筑城置营。
清统一台湾后,又先后有金门居民吕氏和王氏于康熙年间相继迁入澎湖,黄仁长于雍正年间、郑彩、宋富极和蔡处士于乾隆年间迁居澎湖。
在17世纪前后,厦门的居民先是到邻近的澎湖捕鱼,以后逐渐扩展到台湾本岛。由于金门地方小,土地贫瘠,很多厦门附近的岛民已驾船到台湾去从事农产品交易,别告他们的杏子杏子发展吗自嘉靖末年以来,大陆上已有许多商船和渔船,进入台 湾本 岛,南起北港,而北部一直到淡水、鸡笼。
历史上的金门与福建血与肉的关系在1637年前后,自大陆沿海地区到台湾的渔船,每年约有三百至四百艘,渔人估计六千到一万人,以自烈屿出发者为最多,其次为厦门与莆头;商船有一百多艘,以自厦门出发者为最多,其次为安海、烈屿、广东、福州等地。
当时的渔民都是要在进入渔期后,方从大陆沿海地区来到台湾;渔期一过,便又回至家乡,故是一种季节性的移民。
渔民停留在台湾的期间, 大多是在渔场附近建立渔寮,暂行居住。 而在以后却渐渐发展成为渔村;并且在渔人之中,亦有一部分停留稍久,而渐渐改变为定居者。 其中以金门、烈屿的居民为最多,同安次之。
比如,以安平方言的声韵与台南比较,显然可发现很多区别,那些区别出来的声象,也正是厦门及其附近的岛屿方言的特征。
对于福建移民经金门渡海赴台,据台湾省新竹北郭园郑家的《浯江郑氏族谱》记载:郑家先世为漳州府漳浦县人,至郑怀仁时,娶金门前湖乡人陈进娘为妻。
此后,郑氏族人相继迁台。成为该地大族,称为中洲陈氏。 子孙分布于台湾南部,尤以今台南市佳里区、七股区为多。
综上所述,由于金门诸岛位于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由福建南部到澎湖、台湾以及海外各国,都必然要经过金门诸岛。
明清时期,大量福建居民及一部分广东移民正是经由金门前往澎湖、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
与此同时,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台、澎地区要来得早。 自明后期以来,迁居金门的福建移民及其后裔又陆续向澎湖、 台湾本岛迁徙,金门成为福建移民台、澎的中转站。而今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步伐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