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国船舶——既赚钱又不赚钱的集合体》讲了中国船舶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篇分析中国船舶的成长空间。
可能不少人对核心技术会有一定的崇拜和误解,认为没有技术,就没有市场,然后企业就无法赚钱。这个逻辑显然并不完整。没有核心技术,只能说不能赚大钱,但并不妨碍赚小钱。小钱赚得多了,市场规模大了,也一样赚钱。然后把辛苦赚的小钱积累起来,发展核心技术。这是大部分后发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常规路径。
其实,技术落后并不可怕,没有哪个人天生下来就是技术高手。大部分技术都是从引进、学习、模仿、打磨、追赶中超越的。一旦差距缩小,追赶者便开始自大,学习动力下降。这也不是令人担忧。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不尊重科学规律,不讲逻辑,自己另搞一套空想的理论,即使不合实际也要硬搞下去。欧美在技术上也出现过这种问题,只不过他们是企业,破坏力小一些。企业技术路线错了,大不了破产,不影响大局。
目前看,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管理层还是比较清醒的,只是民众因为对技术不了解,反而无知者无畏,脱离了逻辑和实际情况。比如中国船舶,虽然目前核心技术仍然需要提高,但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成长空间
分析企业的成长空间,根本方法还是要根据第一性原理,顺着产业链方向,找到下游需求成长的逻辑。中国船舶是造船的,要想增长,就需要客户增加造船订单。中国船舶的客户是海运公司、游轮公司和军工单位,以海运公司为主。海运公司如中远海控想要增加造船订单,肯定需要外贸商的进出口生意红火,远洋运输需求旺盛。进一步推理,外贸生意要好,就需要国外经济发展好,消费需求旺盛。到这一步,才算是分析的终点。显然,国外居高不下的通胀和火热的经济数据,正好表明消费需求很好。
这个推理链条中,需要关注的一点是,海运需求增加到造船订单增加需要一定的时间。中远海控面对运输需求增加,首先是加快班次,本来一条船一周一个来回,现在三天一个来回;接着就是租借船只,应付临时的需求;如果上述两种方式都无法满足要求,才会考虑买新船。类似于老板开餐馆做生意,吃饭的人多了,并不是立马招人,而是让现有的人先三班倒。如果生意继续火,就招人;还火,就新开店面。所以,从海运到新船订单需要有至少1-2年的延迟。
那中国船舶的业务是否还会增长,逻辑就清楚了。
1.国外的经济仍然受制于通胀,急需廉价商品。虽然有脱钩断链的动作,但是仅限于高端产品,中低端还是需要从国内进口。所以,国内的外贸业务仍然红火。
2.又因为地缘政治局势的原因,海运价格暴涨。所以,海运市场景气度非常高,量价齐升。如下图所示,海运价格克拉克森海运指数仍处于中高位。之前我在中远海控中详细分析了海运周期,并使用了历史最悠久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大致判断,海运周期还有2-3年的好年景。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2023年年报,克拉克森)
3.海运需求的持续高景气,让海运企业开始下单造船。如下图所示,即使中远海控的业绩暴涨,但新船订单并没有完全反映这种需求,仍然存在之后。2022-2023年,新船订单反而有所下滑。因为订单没有完全反映未来的需求,导致新船价格不断上涨。随着海运持续保持旺盛需求,海运公司会意识到必须开始下单新船,以弥补日益紧张的运力供给,未来两年新船订单将会有对应增长。如果现在不下单,未来下单的价格会更高。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2023年年报,克拉克森)
4.除了国内的海运需求导致的订单增加,中国船舶制造业有意识地扩张和内卷,也增加了新船制造的需求。造船本身并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所以,很适合国内进行竞争。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纷纷出海内卷。比如光伏、新能源车、家电产品、手机等,均呈现类似趋势。如下图所示,国内的造船接单份额已经增加到了60%,占据全球第一,在吃掉欧美份额的同时,不断内卷韩国和日本。未来,这个趋势可能会因为各国保护本地制造业的壁垒而放缓,但方向不会改变。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2023年年报,克拉克森)
综上,我认为中国未来两三年还会维持高增长。如下图所示的一致预期,具有合理性和逻辑基础。当然,从长期(至少5年)看,我认为当前的需求无法持续,全球经济在4%左右的增长是更显示的估计。
好了,中国船舶的成长空间是有的,至少在未来三年,业绩可以维持10%-15%的增长率。那现在就看这个成长预期是否已经反映的股价上,是不是已经市场吸收了。如果已经反映了,那我们再买,就没有意义了,只能是给别人接盘;如果没有反映,那就有了套利空间,我们就应该买入,等待市场发现增长后,推升股价帮我们实现收益。
下一篇,我们测算一下中国船舶的内在价值,并聊一下交易方法。欢迎关注本号,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咱们下一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