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县城里,陈定与李丽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是一段历经十年的纠纷,不仅围绕着一场失败婚姻的遗留问题,还牵涉到拆迁补偿、安置房分割等利益纠葛。
13年前,那时的陈定已经年过半百。他经历过一段婚姻的失败,一个人过了许多年,终于决定再婚。通过媒人介绍,他认识了李丽,一个同样经历过婚姻的城市退休职工。陈定以为,这会是一个幸福的开始。
婚礼并不隆重,但却让陈定满怀期待。他喜欢李丽的干练,也欣赏她的独立。李丽则看中了陈定的朴实,以及农村生活的宁静。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彼此都以为找到了人生的归属。
仅仅一年后,婚姻就出现了裂痕。陈定发现,李丽对农村的生活并不适应。她觉得乡村的环境过于单调,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每天在乡间小路上行走让她感到疲惫,与邻里的交流也总是磕磕绊绊,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此外,农村经济条件的差异也让她感到不安,她觉得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维持她习惯的城市生活方式。于是,她开始频繁回城里自己的家,希望暂时逃离这些让她困扰的难题。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矛盾逐渐升级。最终,两人选择了离婚。离婚时,陈定补偿了李丽9万6千元,以为这能够画上句号。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拉开了另一场漫长纠纷的序幕。
离婚后,李丽回到城里,却发现自己面临新的难题。她名下的房产因为拆迁问题,只获得了60万元的补偿款,却没有分到安置房。而另一边,陈定的房子也在征收范围内,他不仅拿到了109万元的补偿款,还分到了4套安置房。这让李丽感到不公。她认为,这些安置房里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因为在婚姻期间,她不仅帮助陈定整理了许多土地文书,还协助处理过一些拆迁补偿事宜。她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完全忽视,尤其是她在离婚时已经放弃了部分补偿款,如今却没能换来任何回报,这让她感到愤懑不平。
于是,李丽几乎每年都会起诉陈定,要求重新分割财产。陈定对此极为无奈,他说:“她不服判决,去省高院打了两次官司,连我儿子、女儿和孙子都被她告了。光打官司,我就花了十几万!”
法庭上,李丽的诉求明确:她认为,梅溪湖的安置房是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有权分得一部分。她还提到,在婚姻期间,两人共同修建了几栋房子。陈定则坚决否认:“房子是儿媳建的,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在法庭上,李丽激动地说道:“我付出了那么多,怎么能就这样被抹去我的贡献?”她的语气中透着愤怒与委屈。而陈定则反驳:“这些房子和她毫无关系,她根本没参与建造,只是借口想分我的家产。”法官试图调解双方情绪,但他们的争执愈演愈烈,甚至一度打断法庭秩序。法院最终判定,梅溪湖的安置房确实不属于李丽的财产范围。然而,李丽并不服判决,继续上诉。她甚至将陈定的儿子、儿媳和年仅6岁的孙子都列为被告。
陈定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人,他勤劳质朴,却也有着自己的固执。他认为,婚姻已经结束,李丽没有理由再纠缠不休。李丽则是一个经历过生活打击的城市女性,她坚信自己的权利,为了争取一套安置房,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每次打官司,她都要花费上万元的律师费,但她依然坚持不懈。
这场纠纷持续了整整10年。每一次开庭,陈定和李丽都像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的生活被这场官司占据,彼此的仇怨也越来越深。邻居们看着这一切,议论纷纷:“一日夫妻百日恩,为啥不能各退一步呢?”
李丽认为,自己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因为当初陈定选择了离婚,而离婚的原因则是陈定嫌弃她没有农村户口,不能享受拆迁的“人头费”。陈定则反驳道:“她根本不喜欢农村生活,婚后一年就一直住在城里,哪里有感情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