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脾与胃病辩证

老糖话健康 2024-09-02 02:26:54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和统血等。脾的病变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脾气下陷,脾阳虚,脾虚水泛等;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等证型。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以下降为顺。所以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和降失常,消化不良等方面。胃病虚证有胃阴不足等;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寒凝胃脘等证型。

(一)脾病辨证

虚证

1.脾气虚弱

【证侯]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身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此证多由病久虚损,或过度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所致。

脾气虚则运化功能减退,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亦为脾虚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益气健脾。参苓白术散加减。

2.脾不统血

【证侯]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腹满,便血,尿血,紫斑,月经过多,崩漏,舌淡,脉细弱。

【分析]此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牌,使脾虚统摄无力所致。

脾主运化水谷,脾虚运化失职,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苍白,少气懒言,食少腹满。脾主统血,脾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外溢,故见便血、尿血、紫斑、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脉细弱是气虚血亏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补气摄血。归牌汤加减。

3.脾气下陷

[证候]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面色萎黄,头昏眼花,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小腹坠胀,食少,食后作胀,舌淡,脉弱。

【分析]此证多由病久虚损或劳倦伤牌,脾气不升所致。

脾主升,脾气下陷,升举无力,故见脱肛及内脏下垂,小腹坠胀。脾的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清窍,故头昏眼花。面色萎黄,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小腹坠胀,食少,舌淡,脉弱均为脾气虚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阳虚

[证候]在脾气虚见症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喜按喜温,口泛清水,形寒肢冷,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腹疫沉等证。舌淡苔白,脉沉迟。

【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久病伤脾,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所致。脾之阳气不足,故可见一派脾气虚衰的表现。阳虚中寒,故见腹中冷痛,喜按喜温,口泛清水。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故形寒肢冷。妇女白带清稀,腰腹瓷沉,属寒湿下注。舌淡苔白、脉沉迟亦为虚寒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温中散寒。理中汤加减。

5.脾虚水泛

[证候]全身浮肿,腰以下较重,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分析]此证多由久病伤牌,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所致。

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溢于肌肤,故全身浮肿,腰以下较重。脾虚运化水谷的功能减弱,故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稀溏。阳虚不能达表,故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是脾虚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温阳健脾行水。实脾饮加减。

实证

1.寒湿困脾

[证候]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口不渴,口粘不爽,畏寒,头重身困,面目四肢虚浮,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苔白腻,脉迟缓而满。

【分析】此证多因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寒湿之邪内侵牌胃,使脾阳受困所致。

脾为湿困,运化功能受阻,故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湿性粘滞,重浊,阳气被困,故头重身困,口粘不爽。脾不化湿,故面目四肢虚浮。大便溏,小便不利,畏寒,口不渴,苔白腻,脉迟缓而濡均为寒湿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温中化湿,胃苓汤加减。

2.脾胃湿热

[证候]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粘而甜,身重困倦,小便短黄,大便臭秽不爽,或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或带下黄稠,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本证多由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化湿,湿郁化热而致。

湿热中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脘腹胀满。湿热上泛,故口粘而甜,厌油腻。湿性粘滞重浊,湿热阻遏,故身重困倦,小便短黄,大便臭秽不爽。湿热蕴结脾胃,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胆汁外溢故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湿热下注,则带下黄稠。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清热利湿。茵陈五苓散加减。

(二)胃病辨证

1.胃阴不足

[证候]口干唇燥,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中剥,脉细数。

[分析] 此证多由温邪久恋,内热伤阴,或肝火犯胃灼伤胃阴所致。

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唇燥。胃津不足,受纳失职,故饥不欲食。胃气上逆,故干呕呃逆。余热蕴胃,故胃痛嘈杂。胃津不足,故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中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滋养胃阴。益胃汤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胃脘灼热疼痛,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泛酸,嘈杂,呕吐,口臭,齿龈肿痛或溃烂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此证多由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过食辛辣,或情志不舒,肝火犯胃所致。

胃火内炽,煎灼津液,故胃脘灼痛,渴喜冷饮。胃热盛腐熟水谷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胃的经脉上络齿龈,胃热上蒸,故口臭,齿龈肿痛,或溃烂出血。胃火炽盛,故泛酸嘈杂。火盛津亏则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热盛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清泻胃火。清胃散加减。

3.食滞胃脘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矢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

【分析]此证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吃不易消化食物,引起宿食停滞于胃所致。

食滞阻于胃脘,故胀满疼痛。腐熟无能,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厌食,呕吐。若食浊下趋,大肠传导失职,则大便泻泄或秘结及矢气酸臭。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阻之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4.寒凝胃脘

[证候]胃脘冷痛,受寒加重,得暖则缓,呃逆,呕吐清水,苔白滑,脉迟。

【分析]本证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贪凉饮冷,使寒凝于胃,气机阻滞所致。寒凝胃脘,胃气阻滞,故胃脘冷痛。寒伤胃阳,津液不化,胃气上逆,故呃逆、呕吐清水。苔白滑,脉迟为寒象。

【治法和方剂举例]温胃散寒。高良姜汤加减。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