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里希特霍芬2:德国空军最好的战术指挥官

巴巴维维 2024-08-13 09:07:25
【人物篇】里希特霍芬2:德国空军最好的战术指挥官

1936年7月至1939年4月,西班牙爆发内战。这场战争后来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的前奏。对于德国来说,西班牙内战是一个契机,一个检验军队武器装备和战斗效能的平台。1936年11月,希特勒下令组建以空军为主的“秃鹰军团”,由身材魁梧的空军少将施佩勒指挥,开赴西班牙。

对于此次出征,空军总司令戈林更多的是惶恐,他明白这是一次大考,是检验空军成色的试金石。当施佩勒提出由里希特霍芬出任自己的参谋长时,戈林也欣然同意。据说在部队出发的当天,戈林彻夜未眠。

“秃鹰军团”是一支陆海空三军组成的部队,规模在5000~5500人左右。其中空军是主力,包括3个轰炸机大队、3个战斗大队、1个侦察机大队、4个重高射炮连、2个轻高射炮连、1个通信连和地勤人员。初期轰炸机大队使用的是用Ju-52运输机改装成的轰炸机,战斗机大队使用的是He-51战斗机,侦察大队使用的是He-70侦察机,上述三种机型总计约100架飞机。随着战事的深入,德国新研制的He-111轰炸机、Bf-109战斗机、Ju-87俯冲轰炸机也陆续投入战场。

德国出兵西班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练兵,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地中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以便德国东扩时吸引英法的注意力。不仅是空军,陆军也向西班牙投送了100辆轻型坦克,目的是提升坦克兵的实战能力。所以德国在3年多的时间里不断轮换参战人员,到战争结束时,在西班牙服过役的部队累计近2万人。

里希特霍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受益良多,他和施佩勒在实战中摸索出很多实战经验。里希特霍芬也逐渐成为一名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方面的专家,并凭借这项能力为自己赢得了赫赫威名。

里希特霍芬和施佩勒首先意识到的问题是德国空军忽视了夜间作战训练。由于德国飞行员都是在日间训练,所以一到晚上就只能躲进山区。1937年秋,德国空军开始狠抓夜间和包括冬季严寒天气在内的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训练。也正是凭借这一点,德国空军在战争爆发后,得以在恶劣环境下保持更大的空中优势。

秃鹰军团总结出的第二个宝贵经验是作战时通讯联络的重要性。空地必须密切配合,这依赖陆军指挥官和空军指挥官的高度协同,捕捉战场细节问题并及时作出反应。秃鹰军团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和西班牙陆军磨合,地面的前沿部队通过无线电和空军保持联系,空军的火力突袭效果极大增强。这一点也正是日后闪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班牙内战还体现出了空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重要性。战况紧急时,通讯部队快速部署到抢建的机场,建立空军和总部的联络,运输机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前线输送物资,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同时通过机场前移,缩短作战飞机的航程,增强对地面支援的效能。

防空部队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磨炼,除了保护己方空域,防空部队也可以支援地面作战。得益于此,德军统帅部决定在陆军和空军增加防空部队,并把防空炮对地面攻击作为日常训练的科目。

不过,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最被人熟知和诟病的是格尔尼卡大轰炸,它开启了战争期间对一座城市实施恐怖轰炸的先例。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中北部的一座城镇,城市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当时的常住人口有5600多人。1937年4月,为了阻止西班牙政府军撤退,秃鹰军团以及意大利航空军团(也隶属于秃鹰军团指挥)决定对格尔尼卡周边地区实施轰炸,摧毁这一地区的桥梁和军事设施。其实德国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试图通过轰炸、破坏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测试对撤退中的军队、民众能够制造什么程度的心理恐慌。

4月26日星期一,按照当地人的习惯是赶集的一天。由于战乱不断,格尔尼卡此前陆续又涌入了2600多人的难民。当地政府在前一天曾发出警告,要求民众不要聚集在市场,并取消了下午举行的一场体育比赛,但街上仍然人头攒动。

下午4时30分,秃鹰军团的第一波空袭开始,250公斤的航空炸弹落在城市中,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下午6时30分,第二波空袭投下了数百枚燃烧弹,引发城市大火。7时的第三波次空袭没有针对特定目标,而是倾斜了所有炸弹后扬长而去。在三个波次轰炸间隙,伴随轰炸机护航的战斗用机枪弹对平民实施扫射。

据统计,秃鹰军团共投下了39枚250公斤炸弹、260枚50公斤炸弹、5472枚1公斤炸弹。格尔尼卡71%的房屋被彻底毁坏,7%的房屋严重受损、22%的房屋轻微受损。也就是说格尔尼卡在空袭后已经没有一处完好的房屋。政府提前准备的防空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然造成了惨重的人员损失。据事后官方公布的数字,空袭造成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另有死亡250人一说)。

单从军事角度看,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战绩斐然。作为军团的两位主要指挥官,施佩勒和里希特霍芬也早早地建立的军功。1938年1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上校。同年11月,施佩勒调回国内,里希特霍芬被任命为秃鹰军团司令,并在一年内获得第二次晋升,领少将军衔。

1939年4月,西班牙内战结束,德意支持的佛朗哥取得政权。5月,秃鹰军团奉命回国。在一场为佛朗哥举行的最后一次阅兵式上,西班牙新领袖为里希特霍芬和麾下的将士颁发了带钻石饰的金质西班牙十字勋章。

返回国内后,里希特霍芬发现自己和堂兄曼弗雷德(红男爵)一样,成了尽人皆知的英雄。纳粹出于宣传考虑(根据1935年颁布的《国防军法》,军人禁止加入任何党派),为里希特霍芬安排了各种集会和庆祝活动。在戈林的安排下,里希特霍芬还出席了纳粹的党代会并发表讲话。

作为西班牙内战成果的延续,德国空军于1939年夏成立“特遣飞行部队司令部”,由里希特霍芬担任指挥官。司令部下辖4个俯冲轰炸机大队(装备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个攻击机大队(装备He-123攻击机)、1个战斗机大队(装备Bf-109战斗机)和1个侦察机大队。

特遣飞行司令部共有250架作战飞机,平时完全按照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需求进行编制和训练。为即将开始的波兰战役做准备。不久之后,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向全军发布《关于部署战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指导原则》,该原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秃鹰军团在西班牙内战中获得的经验。

这份文件强调了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即指挥官们可以决定在什么时间、对什么样的地面目标、实施何种打击。指挥官在作出上述判断前,应基于更广阔的战局观进行思考,不可以仅仅着眼于正在执行的任务。空军总部还要求指挥官们在即将开始的波兰战役中,更注重空袭波军的运输目标、物资囤积站和后方地区。破坏波军后方公路和铁路网,攻击行军中的波军。通过摧毁波军机动能力和后撤能力,孤立其前沿部队。

这份文件还具体要求不要将俯冲轰炸机拆分成小组分散作战,而是应该以大队规模(30~40架)实施攻击,从而获得更明显的战术效果。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特遣飞行部队隶属于亚历山大·勒尔指挥的第4航空队,专门负责为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0集团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为了方便陆空协同配合,里希特霍芬将司令部设在西里西亚的舒恩瓦尔德宫,这里有一个小型机场,可以停放他的专机。整个战役期间,里希特霍芬会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视察前线、到访陆军各级指挥部,及时了解战场动态并保持和陆军的密切沟通。

里希特霍芬很快就意识到这样也无法和陆军保持足够有效的沟通,他索性留在了第10集团军的指挥部,把自己的司令部交给参谋长汉斯·赛德曼中校。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驾驶的那架“鹳”式联络机频频出现在战场上空,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战况。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特遣飞行部队集中空袭了波军的主要机场。此后他们将打击目标转向铁路枢纽和波军后方桥梁。在空军的支援下,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得以快速推进。里希特霍芬麾下的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作战效率相当高,每架飞机可以执行3~4次飞行任务,一些飞机甚至每天出动6个架次。由于战前重视后勤保障工作,飞机可以迅速得到燃料补给,并迅速为飞机重新装弹,甚至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让飞机重新起飞升空。

随着部队深入波军腹地,陆军的补给问题开始凸显。通常情况下,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可以自行携带数日的油料和弹药,在这些物资耗尽后就必须依赖后勤部队输送补给。但部队冲得太快,把后勤部队远远地落在身后。与此同时,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航程较短,而且必须紧紧跟上陆军的步伐,所以他们的弹药和油料补给也很快陷入枯竭。至9月11日,里希特霍芬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每天每机只能保持一个架次的出击率。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第4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勒尔专门抽出4个运输大队为第10集团军和特遣飞行部队提供补给。至9月13日,轰炸机和战斗机部队又恢复到了每天每机4个架次的出击率。

9月12日,里希特霍芬奉命和隶属于第1航空队的第1航空师发起对华沙的空袭。这次空袭的主力是第1航空师,因为里希特霍芬的部队还担负着地面支援任务,所以仅出动了183架次飞机参与行动。

当天的空袭让里希特霍芬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策划和指挥,当特遣飞行部队抵达华沙时,第1航空师已经完成任务,撤离了战场。但爆炸产生的烟雾遮挡住了目标,使得后续到达的飞机无法完成精确轰炸。

9月13日,戈林来到第10集团军刚刚夺取的拉多姆。里希特霍芬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前一天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任命一个指挥官担任空袭华沙的总指挥,并表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

9月下旬,波兰战场的焦点汇集到华沙。德军统帅部判断,攻克华沙将意味着波兰军队抵抗的终结。此时华沙城内有12万守军,如果他们决心固守,势必会大大拖延德军取胜的时间。德军统帅部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他们希望能从东线尽快抽身,把兵力调到西线抵御英法联军的进攻。

里希特霍芬坚信通过恐怖轰炸可以迅速瓦解华沙守军的士气,迫使其投降。因此他策划于9月25日动用所有可用资源对华沙进行空中打击。行动当天,数百架德军飞机不区分目标,向城内投下了632吨高爆弹和燃烧弹,造成7000多人死亡,另有数千人受伤。在接下来的几天,随着空军轰炸部队西调,里希特霍芬又将Ju-52运输机改作轰炸机使用,继续实施空袭,直至9月29日华沙放弃抵抗。

波兰战役再次验证了里希特霍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总结的指挥和战术经验。10月3日,特遣飞行司令部改称第8航空军,隶属于第2航空队,被调往德国西北部,为即将开始的西欧战役做准备。

此时第8航空军下辖第77轰炸机联队(含3个Do-17轰炸机大队,驻杜塞尔多夫)、第77俯冲轰炸机联队(3个Ju-87轰炸机大队,驻科隆)、第2俯冲轰炸机联队(3个Ju-87轰炸机大队,驻科隆)和第27战斗机联队(4个战斗机大队,驻克雷菲尔德)。每个联队拥有飞机75~90架,全军作战飞机共350架。此外,第8航空军还下辖1个运输中队、1 个通信营和1个摩托化联络特遣队,如果战时需要,还可以得到1个战斗机或轰炸机联队的补充。

1940年5月10日,第8航空军在黎明时分空袭了比利时境内的几座重要机场,停在地面的飞机大部分被击毁。在空军的掩护下,德军第6集团军(波兰战役期间称第10集团军)越过比利时边境迅速向前挺进。11日,第8航空军向阿尔贝特运河一线守军发动猛烈袭击,协助地面第3装甲师夺取了运河上的一座重要渡口。

在战役的前四天,德军在战场上赢得了空中优势。英法联军的飞机因缺乏协同配合,不敢贸然出击,只是奉命在一些固定防区执行巡逻和防御任务,这可以让德国飞机从容地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不过联军在战线北段拥有兵力优势,虽然德军步步紧逼,但凭借充足的预备队,联军仍然保持着一道完整的防线。

5月13日,德军统帅部决定调整部署,加强中路的进攻力量。为此第8航空军南调,划归施佩勒指挥的第3航空队。作为里希特霍芬的老上级,施佩勒赋予了他极大的行动自主权,并把为装甲集群向西突击提供空中掩护的任务交给了里希特霍芬。

当天上午,第8航空军还在支援第6集团军在比利时的作战。下午就出现在法国色当上空,对法军防线和炮兵阵地发动空袭。

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此时正准备强渡马斯河,并计划在对岸建立桥头堡。德军统帅部原计划在5月14日实施一次大规模的空袭,支援地面部队渡河。但古德里安决定提前行动,下午4时,“大德意志”步兵团乘坐汽艇渡过了马斯河。里希特霍芬认为必须立即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如果按照统帅部的要求则会丧失有利战机。他命令部队以中队、大队规模持续不断地出击,让前线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飞机在提供火力支援。

事后证明,里希特霍芬的决定非常及时、正确。在古德里安当面的部队大多是没有战斗经验的预备役部队,手上严重缺乏防空武器。任何敢于向渡河部队开火的法军火炮都很快被空军发现,并立即予以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很快就放弃马斯河防线,装甲集群得以迅速渡过该河。

5月16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路西进,已经将身后的步兵集团军远远地落在了身后。通过空中侦察得知,在古德里安前面至英吉利海峡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英法联军的部队了,一旦他们抵达大西洋海岸,整个战局将对德军极为有利。但德军统帅部开始担心装甲集群和步兵部队之间的空隙隐藏着的巨大风险,两翼的法军机动部队如果插到古德里安的身后,切断其补给线,战役的进程和结果将无法预料。为此A集团军群伦德施泰特下达命令,要求克莱斯特装甲集群放慢前进速度,等待步兵赶上来,同时命令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原地待命,不能贸然继续推进。

同样在5月16日这一天,里希特霍芬赶到统帅部大本营参加了一场紧急会议。他在会上跟戈林和空军总长耶顺内克建议,自己的部队所处的位置非常适合为古德里安提供空中支援,大本营应该允许他全力支援装甲集群的突进,第8航空军可以保障装甲集群的侧翼安全。同时他提出警告,战机稍纵即逝,决不能有半点犹豫。

陆军对里希特霍芬的保证持怀疑态度,把两翼交给空军无疑是一场赌博。但统帅部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他们判断法国人现在已经无力创造一战时的“马恩河奇迹”。5月17日,德军统帅部命令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继续西进,同时命令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巡视和保护其两翼。

里希特霍芬很快就兑现了承诺,侦察机一旦发现正在集结并企图反击的法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就会蜂拥而至,攻击那些威胁德军两翼的装甲机动部队。5月17日和19日,戴高乐指挥的法军第4装甲师分别在蒙科内尔和克雷西发动了反击,但都遭到第8航空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最终被德国空军和陆军击退。

其实俯冲轰炸机打击敌方坦克的效果并不好,但里希特霍芬要求轰炸机部队重点打击坦克的身后,将坦克集群和后勤补给车辆隔开,同时攻击法军的步兵和炮兵。这种战法给法军装甲部队带来了巨大压力,失去补给、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他们也不敢恋战,只得寻找机会撤退。

5月20日晚,第19装甲军冲到大西洋沿岸,将联军一分为二。英国远征军、法军第1集团军群被围困在比利时,他们的东、北、南三个方向都是德军,西面则是波涛汹涌的大西洋。

尽管第8航空军在过去十天遭受巨大损失,但里希特霍芬认为联军已经失去了反击的意愿。5月22日,他向第3航空队司令施佩勒提出了一个新计划,将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部队的基地前移,以便更好地为地面提供火力支援。

施佩勒担心空军更换基地会带来后勤保障问题,里希特霍芬则请他放心,陆军已经夺取了一座联军的大型物资囤积站,空军可以就近获得补给。5月25日,里希特霍芬在前线会晤古德里安。令他吃惊的是,这位装甲兵名将竟完全不了解空军的作战方式,所以他不得不像当年在西班牙那样,给古德里安简要地介绍了空中支援作战的基本常识。二人最终商定了对加莱的进攻计划。

法国战役对德国空军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战役,此役他们共损失了1200多架飞机,如果算上严重受损、需要返厂维修的飞机,德国空军的损失达到参战飞机的1/3。不过从战役结果来看,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对于里希特霍芬来说,法国战役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亮眼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巨大的荣誉。5月18日,里希特霍芬获得骑士十字勋章。7月19日,12位将领晋升元帅军衔,里希特霍芬也连升两级,跳过中将军衔,直接从少将晋升为上将。

1941年5月,第8航空军转隶第4航空队,参加巴尔干战役。凭借此役的优异表现,里希特霍芬成为第26位获得骑士十字勋章橡叶饰的德国军人。9月,第8航空军加入东线战场。里希特霍芬虽然依旧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对于德国人来说,东线是地狱。

1942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大将军衔;9月,接替勒尔担任第4航空队司令;1943年2月17日,晋升空军元帅,时年仅47岁。

1944年10月27日,里希特霍芬因患重病被允许无限期休假,不久之后被确诊为脑瘤。11月28日,他被列为待命指挥官行列。

二战结束后不久,身患重病的里希特霍芬被美军逮捕。7月12日,他在羁押期间去世。

3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