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挑食,出门狼吞虎咽?妈妈无奈!营养师:家庭氛围和规则重要

易烟评健康 2025-01-17 19:02:39

“怎么每次在家就只吃几口,出门却能吃得比谁都多?”李妈妈无奈地向我抱怨。

她说,5岁的儿子然然最近特别“神奇”——家里精心准备的饭菜碰都不碰,到了外面却吃得津津有味。

更让她头疼的是,奶奶总在旁边心疼:“是不是孩子不喜欢你做的饭啊?

还是身体有毛病?”一边是老人心疼的指责,一边是孩子愈发严重的挑食行为,李妈妈感觉快被逼疯了。

01

然然的“餐桌战争”始于半年前。

当时,李妈妈和奶奶分工明确:妈妈负责孩子的饮食营养搭配,奶奶则帮忙接送孩子。

然然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很“挑剔”——排骨只吃上面一层瘦肉,青菜一口不碰,白米饭只吃半碗。

奶奶心疼孩子,说“吃点喜欢的就行”,于是经常背着李妈妈偷偷做些炸鸡腿、方便面哄孩子吃饭。

李妈妈知道后又气又急:“这样吃怎么行?营养不均衡,孩子正长身体!”

可奶奶却不以为然:“小时候饿了就吃,不喜欢吃就别逼他,长大了自然会好。”

问题在然然上幼儿园后变得更加突出。

一次,老师在家长群里表扬了然然:“今天然然吃午饭特别积极,连平时不爱吃的胡萝卜都吃光了。”

李妈妈看完信息,愣住了:“怎么在家就不肯吃,到了学校反而全都愿意吃了?”

带着疑惑,她开始悄悄观察然然的表现。

有一次,李妈妈和奶奶带然然去朋友家做客。

席间,主人准备了几道家常菜,还有一道然然平时最抗拒的西兰花。

李妈妈本来以为然然会拒绝,结果他却吃得特别香,还主动夹了两次菜。

奶奶见状,忍不住调侃:“你看,在家吃不下饭,出来就吃得像个‘饿狼’,真是让人看不懂!”

李妈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真是自己做的饭不合孩子胃口?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餐馆里。

一次家庭聚会,李妈妈特意点了然然平时爱吃的糖醋排骨和面条。

可然然却只吃了两口,反而对奶奶点的一盘炸鸡翅爱不释手。

李妈妈皱起眉头:“你不是最喜欢糖醋排骨吗?怎么不吃?”

然然却低下头,嘟囔着:“不想吃。”

奶奶听见了,又在旁边帮腔:“小孩子哪有那么多规矩,想吃啥就让他吃点!”

李妈妈的无奈逐渐变成愤怒:“你老这样惯着,迟早把孩子惯坏!”

渐渐地,然然回到家时表现得越来越“挑剔”:不吃青菜,不吃鱼,只吃奶奶做的煎饼果子和炸鸡腿。

即使妈妈尝试用卡通造型摆盘,或者陪孩子一起做饭,也收效甚微。

可一旦出门,他的胃口却立马“复活”,甚至会主动尝试新菜。

李妈妈想不明白: 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家和外面的表现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02

然然的行为,其实是许多家庭都会遇到的“挑食分裂”现象。

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根源可能并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在家庭氛围和饮食习惯的建立上。

然然在家挑食,可能是因为吃饭时家庭氛围不够轻松愉快。

比如,妈妈过于在意孩子吃了多少、吃了什么,不小心让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甚至带有“控制”的意味。

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吃饭是在“完成妈妈的要求”,而非满足自己的需求。

此外, 家长的“过度干预”可能也无意中强化了挑食行为 。

当妈妈频繁表达对挑食的不满时,孩子可能会将“挑食”当作一种吸引关注的手段。

而奶奶的纵容和“补偿式喂养”则进一步削弱了然然对规则的认同,导致他在家中愈加肆无忌惮。

03

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挑食分裂”现象呢?以下几条建议或许可以帮助家长们:

改善家庭用餐氛围 :

全家人一起用餐时,尽量避免对孩子的食量或饮食偏好过多评价。让吃饭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而不是“教育时刻”。

2. 建立一致的规则 :

家长和老人需要在饮食习惯的要求上达成一致,避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比如,明确规定饭前不吃零食,餐桌上不强迫吃完每一口,但也不能随意挑拣。

3. 适当尊重孩子的选择 :

允许孩子偶尔表达自己的喜好,但引导他们逐步接受更多食物。

可以尝试“少量多次”的策略,每次只要求孩子尝一小口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4. 用积极强化代替批评 :

当孩子表现出愿意尝试新食物或主动吃饭时,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而不是只关注挑食的坏习惯。

在家庭育儿中,饮食问题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情感和期待,但实际上,孩子的饮食习惯更多是家庭环境和规则意识的投射。

你是否也发现过类似的现象?

在家挑食的孩子,在外却能“秒变乖乖吃货”?

你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