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福禄双全!7位大国重器青年接班人的"硬核"新年祝福

妙妙力量 2025-01-08 13:34:38

刚刚过去的2024年,"大国重器"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从平原到高原、从地下到太空、从海洋深处到月球表面,一系列重大研究建设成果如繁星般点缀了中国的创新天空,彰显出蓬勃向上的国力。

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一批"90后"青年正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接过创新接力棒,用青春力量为国添彩。新年伊始,余额宝"年年有余"活动邀请到七位不同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向全国人民送上最"硬核"的新年祝福。

逐梦星河:开启太空探索新篇章

"宇宙很大,我们正在变得更强。"在贵州大山深处,"中国天眼"团队的90后天体物理学家冯毅和他的同事们,正在书写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作为中国天眼调试参与科学家,冯毅主要从事快速射电暴、引力波、天文计算等方面的研究。

2024年,借助中国天眼的观测和之江实验室快速射电暴数据分析平台,冯毅团队通过智能计算赋能,发现了2例新快速射电天暴和49颗新脉冲星。"每一次发现都让我们离宇宙真相更近一步,"冯毅说,"2025年,随着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即将发射,我们将把算力送上太空,这将为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更强大的工具。"

揽月追星:太空"千里眼"背后的90后总设计师

90后的石栋梁作为航天五院高分辨率空间相机技术带头人、高分十三号卫星相机主任设计师,这位年轻人已经成功将自己的作品送上太空。

2020年,他主导研制的第一颗高分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但石栋梁和团队并未就此止步。经过三年持续攻关,2023年,装载着更先进成像系统的第二颗高分十三号卫星再次升空。"两颗星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别人眼中,石栋梁是个"完美主义者"。为了确保每个零件的精度,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论证、不断改进。从农作物长势监测到自然灾害预警,从环境保护到城市规划,高分卫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未来,我们将继续突破核心技术,研制更先进的空间相机,为祖国的空间观测系统再添利器。"

面对成绩,这位90后总设计师始终保持着谦逊。"这是一个团队的成就,更是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斗的结果。未来中国的太空'千里眼会看得更远、更清、更准!"

追光逐梦:点亮能源创新希望

"让第一盏聚变能灯在中国点亮。"这是90后科研工作者汪悦航和他的团队共同的梦想。作为我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研究员,汪悦航主要从事等离子体位形及剖面控制算法设计等研究工作。

自2006年我国建成全球第一个"人造太阳"以来,这项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的技术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全球仅有4台全超导装置,而我国自主研制的"洪荒70"更是其中唯一一台采用全高温超导材质建造的托卡马克装置。

"没有先例可循,就自己创造先例。"汪悦航说。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可控核聚变这一人类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正在一步步走进现实。

劈山筑路:高原铁路的逐梦者

"把高铁开到拉萨去"——这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经变成现实。90后高原铁路副总设计师罗锋正是这个梦想的追逐者之一。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投身高原铁路勘测事业,成为用脚丈量高原的"急先锋"。

作为全线唯一的90后技术队长、青年突击队队长,罗锋主动请缨负责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盲肠"区间。他带领团队多次登顶雪域群山,徒步穿越无人冰川,为新"天路"的规划建设贡献着力量。如今,罗锋已成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原铁路副总设计师,同时也是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跨越山海:低空经济的开拓者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0后研究员赵龙飞正带领团队开拓着低空经济的新蓝海。2024年作为低空经济元年,赵龙飞团队研制的扑翼无人机创造了91分钟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座山与一座山相隔几百米,汽车要绕行几个小时,但我们的飞行器可以直接跨越。"赵龙飞说。他和团队将目光投向广袤农村,希望通过扑翼无人机技术推动农村物流效率提升,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

智慧守护:天眼卫星的掌舵人

2024年12月17日凌晨2时50分,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采用了世界首创的"车轮"卫星运行模式,开创了卫星组网运行的新纪元。在这项突破性创新的背后,站着银河航天SAR卫星总师、90后科学家段晓。

"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实现,这个'太空车轮'凝结了整个团队三年的心血。"段晓介绍说。这个由1颗主星和3颗辅星组成的卫星编队,通过精密的轨道控制,能够保证在轨构型的稳定性和空间安全性。相较于传统的干涉卫星系统,这种编队构型更加稳定,测绘效率更高,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

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毫米级的形变监测能力。"比如说一座大桥的轻微沉降、一处山体的缓慢位移,都能被精准捕捉。"段晓自豪地说,"这对于预防地质灾害、保障重大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团队的年轻领军者,段晓深知肩上的责任。"太空技术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造福人民的工具。"她说,"我们要让每一颗卫星都成为守护人民安全的'千里眼',让科技创新的成果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扬帆起航:女舵手的蓝色梦想

"站在航母的舵台上掌舵,就是在为祖国导航。"2012年,24岁的徐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女水兵,并最终成为"辽宁舰"首位女舵手。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份转变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刻苦训练。

"航母舵手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徐玲回忆道。为了胜任这个岗位,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训练,从基础的航海知识到复杂的操作技能,再到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处置,样样都要精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玲不仅成功挑战了这个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岗位,更以出色的表现多次在重大任务中立功受奖。她曾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的徐玲,已经成为航母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巾帼力量。

接力创新:青春新生力量

"2025年春节来临之际,这七位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年才俊通过余额宝"年年有余"活动,向全国人民送上最诚挚的新年祝福:愿每个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接住"福气",在追梦路上不断开创新的成就。

这份来自科技创新前沿的祝福,承载着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也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让创新的激情永续传承,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共同谱写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祝收到祝福的网友不负每一个挑战,把握每一次机遇,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全力以赴,用智慧与勤劳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