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网上突然流传了一个比亚迪给供应商的信,内容主要是比亚迪要求供应商明年降价10%。
而且,比亚迪还给对方附加了说明:
请勿回复。
至少从表面看,比亚迪目前风头无两,形势一片大好。
作为新能源车领头羊,比亚迪今年是全国汽车销量冠军,也是新能源车销量冠军。
而且,国家也在全力扶持新能源车产业,甚至可以说是这两年重点扶持中的重点。
在房地产熄火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发动机,新能源车被寄予厚望。
2023年的汽车产业包括上下游相关的GDP也达到了10万亿,第一次超过了房地产。
当然,这是房地产行业熄火之后的事,全盛期的房地产行业贡献的GDP超过20万亿。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行业热火朝天的那几年,上下游的各行业都是跟着赚钱的。
连那几年买房的人都跟着赚钱,甚至出现了以炒房为主业的行业。
也就是说,房地产红火的那几年,贡献了实打实的GDP,也贡献了实打实的就业。
虽然不少人说,房地产是在透支未来,是在预支年轻人的未来。
但也要客观地说,房地产的红火,也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多的就业机会。
相比于房地产是带着大家一起发财,新能源车并不是这样的产业。
大量互联网企业进入新能源车行业,开始造车,并没有带来太多先进技术和理念。
如果非要说的话,大概也只有智能驾驶,其它的创新主要就集中在座椅、冰箱和彩电了。
但带来的IT行业的很多坏习惯也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普遍的996,内卷。
比如不断无下限的打压上游供货商,同时极限压榨自己的员工,拉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
所以,比亚迪要求供货商降价的消息曝光之后,马上有所谓的业内大明白指出,这是行规。
也就是说,不光是比亚迪这么干,传统的油车厂家也是这么干的。
所以,到当天下午,上汽大通的消息也曝光了,同样是要求上游供货商降价10%。
而且,上汽大通作为传统的油车品牌,和比亚迪的话术也一样,都是为了应对行业新局面,踏上新征程。
但问题是,传统的油车在出一款新车之后,会不断的改进工艺,逐渐降低成本。
传统的油车都是当作耐用消费品设计的,一款车可以销售很多年,生命周期很长。
对供应商来说,同样一套设备、模具和生产线,可以用很多年。
而现在的新能源车正在和手机一样,变成快速消费品,版本更新非常快。
对供应商来说,这就等于同样的一套设备、模具和生产线,可能一两年就得更新一次。
同样的投入,使用周期越长,成本就可以摊得越薄,使用周期越短,成本就越高。
厂家本身也一样,因为新款推出得周期比较短,所以一款车的销售周期也很短。
所以,新能源车即使已经享受了很多税收等方面的补贴,但基本上仍然都是在亏损。
而且,新能源车厂商还在不断拉长回款周期,这等于把财务压力转移给了供应商。
比如比亚迪公开的财务报表显示,应付账款是目前的债务中占比最高的。
相应的,各种长短期贷款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所以有网友说,现在的新能源车的发展模式和恒大其实也没多大区别。
厂商需要不断增加和扩大销量才能维持运转,一旦停止扩张,这个游戏就无法继续了。
但国产新能源车目前的主要市场仍然在国内,当然是有天花板的,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
几千块钱的手机可以做成快速消费品,两三年换一次,卷死使用寿命过长的诺基亚。
但汽车毕竟都是几十万的消费品,如果要像手机那样两三年换一次,就有点难了。
毕竟我们虽然有14亿人,但月收入不到一千的就超过了一半。
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没有我们的人口基数那么大,因为他没有能力把车当成快速消费品。
尤其是这种无下限的内卷的行业发展模式,对整个行业都是摧毁性的。
不仅自己变成了停不下来的滚雪球的游戏,供应商被极限打压,工人被极限压榨,传导到整个社会,就是分配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消费会进一步萎缩。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白的,这些弯道超车都是同样的方式完成的。
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拿两个人的工资,996。
看上去确实有一个人收入高了,但同时有两个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在成本中的占比也减少了一个人的份额。
所以说,无下限的内卷并不是什么好事,也并不是大家能买到的东西越便宜就越好,因为这意味着对整个行业规则的破坏。
当所有行业都这样内卷的时候,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都会有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卷海无涯苦作舟,穷山有路勤为径。
小部分人的过度努力,就会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一个行业越来越卷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这个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破产,越来越多的人失业。
当整个社会都越来越卷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整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破产,越来越多的人失业。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自燃迪,离死不远了!内卷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不管是谁
人红是非多,你干什么都有错。订单量增加,采购成本是可以降低的。你买1件和买十件的价格能一样么
供应商没有合理利润,就没有钱研发,没有钱给员工加工资,就只能等死。
好企业一荣俱荣带动一方,坏企业一荣俱损行业毒瘤
别吓说,比亚迪在行业内算很良心了,允许一级供应商新产品有20-30%的利润,往后每年降5-10%。而且订单量放在那里。
电车马上就积压成山,成本降一成还是死,成本必须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