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十九)宋徽宗赵佶登基后为何主动放权,让向太后执政?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4-05 20:30:49

宋徽宗赵佶登基后的半年非常特殊,他并没有直接选择亲政。而是以“权同处分军国事”的名义将朝廷大权交给了向太后。这种政权更迭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皇帝主动让权给皇太后也让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感到很不可思议。一般而言,皇太后临朝听政是特殊政治环境下的权宜之计,比如皇帝年龄太小,或者皇帝身染重病。如果皇帝身体康健而让权给皇太后,这代表着皇权旁落和外戚篡权的危机。宋徽宗赵佶正当壮年,居然主动将朝廷大权让给向太后,其中所采取的政治策略,非常耐人寻味。

前文讲过,宋徽宗赵佶是向太后一手扶持起来的,正是因为向太后连续否决了章惇提出的简王赵似和申王赵佖的候选资格,才让身为端王的赵佶登基做了皇帝。赵佶登基后对向太后有所感激,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给予很高的待遇,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朝廷大权是皇权的根本,尤其是军国大事关系到宋朝的兴衰。赵佶将如此大的权力拱手相让,这就显得非常不一般了。很多史书都将赵佶的这一操作认为是报恩,可实际上完全是说不过去的,也与赵佶的一贯为人所背离。作为宋朝最自私自利和奸诈的皇帝,赵佶真的有这么好心?

从向太后半年执政的情况下,赵佶明显是有着自己的阴谋诡计的,并非单纯感激向太后扶持自己当皇帝。向太后掌握朝廷大权后,她一改宋哲宗赵煦时期韬光养晦的风格,迅速表露出自己作为旧党代理人的身份。她召回了在宋哲宗绍圣、元符年间被驱逐的旧党官员,结束了新党领袖章惇独占宰相之位的政治格局。她任命宋英宗时期保守派宰相韩琦之子韩忠彦为右相,与左相章惇分庭抗礼。然后又将王安石的女婿,尚书左丞蔡卞贬谪外放为知府,拉开了旧党复起的序幕。此后旧党官员纷纷回到朝廷,向新党发起反扑,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半年之后向太后以年老为由主动还政给赵佶,赵佶亲政后第一时间罢免了新党宰相章惇,结束了新党官员独揽朝廷大权的局面。此后赵佶以消弭党争的名义调整朝廷政治格局,以韩忠彦为左相,曾布为右相,开始重用以蔡京为首的一帮奸佞,宋朝由此进入虚假繁荣的宋徽宗时代。赵佶的这一系列连消带打来看,很明显他将朝廷权力暂时交给向太后是有所谋划的。这是他为了坐稳皇帝位,解决新旧两党轮流把持朝政而进行的操作。通过这个操作,赵佶成为新旧党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渔翁之利。

那么问题来了,宋徽宗赵佶既然要整顿朝政,改变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为什么不一上来就直接亲政,而选择经过向太后过渡半年呢?其实赵佶选择如此操作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在即位之初,他并没有与新旧两党抗争的政治力量。从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开始,经过了几十年的政治斗争,朝廷中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积重难返,形成了新旧两党党同伐异的政治状态。这使得皇帝要掌握朝廷大权,必须依赖于两党的其中一方。比如宋哲宗赵煦亲政时期,就是靠着新党的强大实力,这才让驱逐旧党,收回皇权。

可如此一操作,宋徽宗赵佶就非常被动了,他要么成为新党的傀儡,要么成为旧党反扑的工具,这都不是他愿意的。他想要成为乾纲独断的皇帝,必须一手压制新旧两党。但赵佶是亲王出身,登基的时间非常匆忙,并没有构建自己的政治团队,根本无法与新旧两党抗衡。尤其当时新党以宰相章惇为首掌控朝廷大权,赵佶想从章惇手中夺回朝政主动权,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效仿高滔滔搞元祐更化的策略,因为有向太后的存在,赵佶反而成了工具,无法做到一言而决。在这种两面不利的情况下,赵佶并没有选择硬刚,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主动对向太后放权,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发了新旧两党的党争冲突,有了取得渔翁之利的机会。向太后掌权后必然效仿高滔滔搞旧党反扑,新旧两党之争会越来越激烈。赵佶主动放权也就退出了党争的漩涡,两党想要在党争中取胜,都会争取皇帝的支持,于是他就有机会左右逢源。利用这个时机赵佶就可以从两党中挑选自己可用的人,尤其是那些两面派的投机官员,对赵佶用出最大,后来得到赵佶重用的曾布、蔡京、许将等人都是两党中的投机者。同时赵佶也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安置在朝廷中,为自己未来亲政掌权提前作准备。

在赵佶看来,只有新旧两党拼得两败俱伤,他才有可乘之机。尤其是对宰相章惇,赵佶是除之而后快的,但是他在登基之处并不具备其实力。章惇深受宋哲宗赵煦器重,独占宰相之位七年,岂是容易对付的?他让向太后去拔掉新党的官员,削弱章惇的实力,以旧党之力破坏新党把持朝政的局面,这对他掌握朝政非常有利。而且他不用冲在第一线,在对付新党时也不用得罪人,这更有利于他在未来对朝廷政治格局的洗牌。而向太后虽然操纵旧党打击章惇等新党,但也会遭到新党反扑,最终也无法全面掌握朝政。

除此之外,站在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角度,他需要给重建宋朝的政治体系创造最佳的时机。自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新旧党争的格局逐渐形成,这种政治体系是不利于赵佶掌控朝廷大权的。赵佶是亲王出身,在皇帝的名分上非常尴尬。他既不是在世皇子中最大的,也不是与前一位皇帝最亲的,更不是前一任皇帝指定的。在新旧党争中他基本上不占位置,虽然与很多支持旧党的权贵来往密切,但仅限于在个人吃喝玩乐方面,不涉及政治。他的这种政治小白身份很难得到新旧两党的信任,这也是章惇当初反对拥立他为皇帝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种窘境,而且新旧两党都不能依靠,所以赵佶选择搞自己的一派。他选择两党中的政治投机者组成团队,既是看中了党争中存在的弱点,也是与他本身的特性有关。赵佶本身就是个投机者,而且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心中没有公共利益的概念,只剩下个人私利,所以组建团队也是以利益优先。曾布、蔡京等人都是同样的人,他们和赵佶是臭味相投,所以最终才走到一起。但是要得到这些人的信任,必须让他们有利益可言。赵佶让向太后带着旧党反扑,打破原来的新党利益链,就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

可以说赵佶是宋朝最没有理想,而且是最自私的皇帝。别的皇帝登基都有个政治理念,不管好坏对错,总有对国家的设计和思考。赵佶在这方面是完全空白,他只自己日子过得舒坦就行,谁阻碍他享乐,谁就是政治对手。新旧两党虽然党争数十年,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只不过利益倾向性不同。但赵佶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的第一考虑是自己。在他看看来只有改变朝廷中这种风气,才能满足自己皇帝的意志。不论是章惇的新党,还是向太后的旧党,对他而言都是极大的威胁,必须除之而后快的。

从这个角度讲,在赵佶的眼里新旧两党都是政敌,不存在依靠哪一方的问题。他给向太后放权,看似退了一步,其实是进了一步,利用帝王的特殊身份挑起党争内斗,为自己争取利益。对于迫切回到朝廷的旧党来说,如此好的机会岂能放过?他们回来必然向新党开炮,朝廷的政治格局便开始向有利于赵佶的方向发展。即便是旧党在斗争中输了,也会对新党把持朝政的格局产生最大的破坏,改变新党垄断性的权力架构。等到这样的时机出现,赵佶再以皇帝的名义出来收拾残局,对他而言就是收回皇权的最好机会。

而且赵佶根本不怕向太后抓着大权不放,因为她年龄太大了,就算掌权也不会长久。而且旧党在司马光死后一分为三,缺少像章惇这样的领袖人物。向太后虽然地位特殊,但毕竟是皇太后,无法成为真正的旧党领袖,只能是个后宫代理人。就算旧党回归朝廷,也无法做到新党这种垄断政权的程度。

这样一来旧党对朝廷政权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不会威胁到皇帝的权位,赵佶也很放心。可以说赵佶是宋神宗子嗣中最为聪明的的一位,否则也不会在文学艺术上取得极高的成就。但他心术不正,用阴谋诡计治国,极端谋求个人的私利,最终将宋朝带上了邪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