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唐代“烧箔工艺”应用于耳机,山灵开发出“耳边二分频音箱”!

科技亦今非昔比 2024-11-13 14:48:41

自2圈1铁的SONO在300元档热销后,山灵似乎尝到了中低端有线耳机的甜头,也许是为了趁热打铁,他们很快又开发出了一款比SONO更好的产品,并赶在双十一之前发布了出来。

新品的名字里也带个“NO”,但前缀变成“TI”,全称为TINO,售价比上市初期的SONO贵了大约100,来到了498元。

官方调音方向是:“真·双动圈”,两分频,打造“耳边的两分频音箱”。具体是通过1个低频动圈单元+1个中高频动圈单元,实现大声场和较为温暖厚实的中低频,适合喜好动圈特有味道和强能量感的听音用户。

话说,500元左右区间已经有好几位“高手”了,那山灵TINO能从中脱颖而出么?暂时我也不清楚,但我很确定它和SONO一样也有着很高的综合吸引力。

下面逐一展开讲……

开箱:

一个黑白拼色的精致包装盒,盒子尺寸适中,整体气质挺酷的,也挺神秘,有让人探索的兴趣。

掀开上盖的一刹那,有被惊艳到,颜值之高,让我一度恍惚,以为这是“皇室用品”。特别是在黑色底衬下,远看时,它就跟猫眼石一般摄人心魄。

轻盈:

TINO的腔体轮廓比之前推出的SONO要大一圈,但由于采用了3D打印的树脂底壳,整体重量反而更轻。

实测,其单边腔体在戴耳套的前提下为5.2g,而锌合金腔体的SONO则是8.7g。考虑到苹果airpods pro的5.4g重量,所以,身为“发烧耳机”的TINO这次在佩戴和收纳的感受上真的很给人好感。

面板是这次的亮点之一,用了华夏老祖宗传下来的“烧箔工艺”,而这种工艺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具体是使用铜箔制作,经烧箔加工后,它会呈现出如同“火烧云”一般的色泽与层次感,且由于一定的制造随机性,每只耳机面板上的纹路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开箱TINO也是开“盲盒”。

(备注:烧箔工艺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具体是一种将金属薄片加热后冷却,通过不同温度、时间与材料,使金属薄片表面获得不同色彩的美术技艺。)

我觉得在这个价位蹦出个这,对其他厂商而言,会给予不小的压力。它真的很精致。

艺术的山灵。

耳机配件:

附送一个防水、抗撞击的黑色金属(铝合金)收纳盒,且内部空间比较充裕。

一条漂亮且结实的线,日常使用,感觉它还挺抗缠绕的。

顶端是双针可换线的连接器。

线身为同轴结构设计,基材为49芯5N无氧铜线,外层同轴结构包裹,采用19*7共133芯铜镀银,据悉该线材可保障声音的纯净。

末端插头可换,但标配只有3.5mm的,所以,要想玩4.4mm平衡或Type-C插头(连手机、电脑)就得额外选配了,查了下电商价格,也就比标配版高出几十。550元左右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Type-C插头,它支持解码到最高32Bit/384kHz的高解析度音频。对于热衷手机+流媒体的用户而言,这就很爽。

关于插头的拆卸过程,比我预期的好,简直就是完美。不用费力的拧一下中间的环,然后拔掉即可,整个过程非常快,而换好插头,再拧紧,也不必担忧会有“拧死”的尴尬。

总之,它的零部件制造精度非常高,不论拧环还是插拔,都给人快捷从容感,你不必使多大力气,也不必担忧晃荡不稳。

耳套给了两种,分别是4对深灰套和5对黑耳套。

其中的黑耳套和索尼哥套非常像,顶端有水平切削,管壁薄且有多种颜色,而深灰套的管壁就厚些,顶端弧度也更自然平滑。

听感区别:

黑耳套的低音有更明显的下沉感,人声和低音的厚实度都更明显,我觉得这会给低音党或喜欢醇厚男声的人群带来不少感官兴奋。我个人也很喜欢。

至于灰耳套,则是出厂默认安装,它的清晰度和全频自然度相对更好,低音下潜有力,量感堆积合理,下盘的感官刺激性不会像黑套那么多,但低频的量与质结合的却是非常有水平,与其余频段的衔接也自然,故总体平衡性比黑套好挺多。

简单总结:黑套深沉,灰套深邃+清晰。

音质相关:

1、16欧,113±3dB,这参数,是个能出声的东西都能把它推很响,但要留意的是,由于振膜特性以及略微侧重低频的能量分布,你可能需要在某些前端或某些音乐下,开较大的音量,才能感知它迷人的“箱子味儿”。

2、内部单元构成是10mm的PU悬边液晶高分子振膜+8mm DLC类钻碳振膜,再就是N52磁体+进口大黑音圈。通过这些,按说能大致预判它的大致音色。

近两年,应用液晶高分子振膜+PU悬边的单动圈耳机已经挺多,这种膜片有个特点,就是高密度和强瞬态。比起整张液晶高分子振膜,这类复合膜片在低音的速度感上,通常会有更好表现。适合追求凌厉,喜欢高解析音频流的发烧友。这次山灵把它用在了TINO的“低频”上。

再就是这个8mm的DLC膜片。DLC已经火了好多年,但8mm直径的好像应用范围不多?DLC的音色和音质特性,不少老烧也都熟悉,它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层次感、相对较细的线条、比较内敛的音色、细节形态或是整体规模感也往往不会太大。此次山灵是把它用在了TINO的“中高频”上。

实际音质表现,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水平的。不仅能听出山灵的品牌特性,同时也有着非常之精准的源自素质层面的味道。

如果是用默认的“灰耳套”,TINO会呈现出一种类球形声场,人声会稍凹一点,但清晰度和亮度却又很明显,再就是全频的厚度和密度都非常可观,有着非常“威猛”的气势。

TINO是可以拉开一个较大的横向声场的,你可以从中清晰感知各个频域的微细节。当然,这些微细节都很“DLC”味道,表现为一种偏暗、隐晦的录音室味儿,具体是一种精致、有力,却又不张扬的感觉。

三频分布,TINO大概是3:3:2,中下盘比上盘能量更盛。上盘微暗,但细节丰富,可惜的是高频延伸不是很明显,这略微影响了横向声场的进一步拓展。不过,它的调音目的就是如此,旨在用不高的成本实现“二分频的音箱味儿”。

和比它便宜一百元的SONO相比,TINO听感更为稳重、耐听、顺滑,大音量下,也更有“音箱味道”,我本人比较痴迷的是TINO那浓厚与犀利交融的中、低频,确实很陶醉。

对不少低音型耳机来说,能做到肥厚却不拖沓就算成功,但山灵TINO不仅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且还有着中性、清晰的中高频和高频。也就是说,它将“类音箱”的中低频味道与监听级的还原给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而这也让它的声音有了“高级感”。

但如果你特别重视低音的情绪感染力,渴望彻底HIGH起来,还是尽早安装“黑耳套”,并尽量选大一点的尺寸以强化佩戴密封性,正常情况下,此时的TINO,不论人声,还是低音都会释放“毒性”,若遇到好听的曲子,那将会非常洗脑。

与同价位其他耳机对比,山灵这款走了个比较差异化的路线。一方面它有着时下流行的“科学HIFI”声底,一方面又做出了品牌特色的浓厚味道。

除了配件相对竞品可能还不够丰富,其余,它在设计品质和基础调音上,都展现了这个价位令人惊叹的素质。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款调音稳健、无高频亮度刺激、浓厚却也高解析的耳机,那TINO确实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补充:若希望高频的亮度再明显些,那山灵的SONO又会是更好的那个。忽然发现SONO和TINO差不多是个阴阳关系。SONO阳光明朗,泛着金光,TINO雄浑却又精准,如在舞池内游荡。

————

以上,感谢阅读,多多点赞。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