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战略、建立高标准科研创新平台,3月11日,国卫生物特聘专家、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徐迎新教授以《肿瘤免疫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为主题,搭配实际临床案例、丰富基础数据和详实的实践讲解,深入浅出地为国卫生物全体员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国卫生物特聘专家徐迎新教授讲座现场
徐迎新教授简介
徐教授自2004年和2006年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新医疗技术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批准以来,已经安全实施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治疗近3000疗程,获得了Ⅲ/Ⅳ期胃癌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一年和三年生存率显著提高的疗效;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其它实体肿瘤的治疗亦获得良好疗效。
肿瘤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挑战性的健康问题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布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癌症发病率仍持续上升,35岁后癌症开始逐渐高发,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482.47万人,其中男性253.39万例,女性229.08万例。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肿瘤发病负担和防控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最新数据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肿瘤诊疗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从以疾病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逐渐过渡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本次讲座徐教授梳理了肿瘤诊疗管理现状,结合肿瘤防控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探讨了以免疫疗法为核心的中西医整合绿色治疗新模式。
徐教授谈到,“肿瘤治疗的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为止所有的手段都有着自己的缺陷。化疗会造成DNA的损伤,放疗没有考虑到肿瘤发生和肿瘤快速生长的内在因素,手术治疗会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而目前最有效的细胞治疗技术也有着较高的不稳定性,所以光靠某一个技术去治疗癌症患者是不足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徐教授提出需要将免疫细胞疗法与干细胞移植、放化疗相结合起来,同时辅以心理诊疗,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制定治疗方案。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最新数据
徐教授在本次讲座中着重强调了肿瘤与免疫的关系。抗肿瘤免疫循环机制有七步:肿瘤细胞死亡和抗原释放、肿瘤抗原提呈、免疫细胞激活、运送至肿瘤部位、浸润进入肿瘤组织、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当肿瘤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时,肿瘤免疫循环就开启了有效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每一步。任何一个环节异常都可以导致肿瘤-免疫循环失效,即免疫逃逸。合理的联合免疫疗法必须以协调促进免疫细胞活化,同时解除抑制T细胞的机制,恢复免疫微环境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细胞为目标。
针对抗肿瘤免疫循环机制,徐教授提到:“在肿瘤患者术前抽血制备免疫细胞,术中留取肿瘤组织制备DC疫苗,术后全身创伤炎症反应后免疫低下时,亦是干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释放并进行组织修复时,尽早开始多种免疫细胞联合输注,保留预存免疫功能,加强免疫监视,清除残留肿瘤细胞;其后适当化疗,清理脉管中残留肿瘤细胞,降低抑制性免疫细胞亚群及血中白细胞总数,腾留空间,为继续输注免疫细胞,修复与重建自身抗肿瘤免疫功能打下基础。”
△互动环节,徐教授与国卫生物员工交流探讨
互动环节,徐教授就临床中肿瘤免疫细胞疗法的实际案例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与在场技术管理中心同事就国卫现有细胞制备技术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同时对国卫生物正在推进的2项临床适应症IND申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国卫生物自成立起便致力于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未来将协同徐迎新教授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将手术、放化疗、免疫细胞疗法及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相信将会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此外,对于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其它重大、难治性疾病,细胞技术的发展也会提供新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