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学习上瘾”的孩子,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种目光炯炯、沉浸在书本世界中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生对知识有着不言而喻的渴望。
然而,父母却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家孩子平时玩得那么起劲,精力充沛,到了学习时就像变了个人,瞬间“没电”了?
这不禁让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学习态度?
除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外,或许,父母的三种特质,正是那些“学习上瘾”孩子背后的秘密武器。
我们常说,父母的影响力巨大,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那么,这三种父母的特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个特质: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热爱曾经看到一个感人的故事:
10岁的弗林因为不喜欢妈妈做的饭,主动提出自己做。
想象一下,大多数家长会怎么反应?
或许会笑笑,说:“这孩子真是鬼主意多。”
然而,弗林的父母没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没有冷嘲热讽,而是鼓励并支持儿子。
他们为他购买了烹饪书籍,甚至特地为他建了一个小厨房。
几年后,弗林不仅成为了一个著名厨师,甚至为白宫做饭,这样的成就背后,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热爱的尊重,远比盲目追求成绩更为重要。
正如有些家长,总是将学习成绩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充满热情,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鼓励,那种对学习的热情又怎么可能得以激发呢?
就像一株正在茁壮成长的小苗,如果阳光和水源不给力,它怎么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看到一个家长正在向老师投诉:
“我家孩子一心扑在舞蹈上,结果数学作业没做完,成绩下滑。”
老师看了看他,点点头:“嗯,这真是个问题。”
不过接下来的话让人忍俊不禁:“但是我看你孩子跳舞跳得这么投入,今天我就给你一个建议:让他把数学作业留给下课再做,专心跳舞,毕竟跳得好,舞台就是他的‘人生课本’。”
那位家长愣了一下,仿佛听到了‘天方夜谭’,然后他把目光转向窗外,似乎在深思:
“也许,我真的是没看到他跳舞背后的热爱。”
有个家长曾经说:
“我觉得我儿子非常适合画画,可是数学不好,应该做更多练习。”
于是,他决定给孩子报了个数学补习班,每天强迫他做题目,结果孩子开始觉得一切都枯燥无味,画画也不想做了。
有一天,我听到他说:“妈妈,我真的好累,数学做了半天,没想到我的画就这么被‘打入冷宫’了。”
家长若不理解孩子的热情,往往把孩子的世界搅得乱七八糟,只看到短期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对未来的热爱和激情。
第二个特质:愿意辅助孩子成为自己现代教育中,家长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的期望和理想强加给孩子。
孩子如果表现出,一点与家长预设目标不符的兴趣,往往会遭到“无情打压”。
漫画书?玩具模型?太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我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
然而,真正的教育是“辅助”,而非“主宰”。
父母的角色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将自我强加给孩子。
很多父母不明白,控制和命令可能短期内奏效,但长期来看却是拔苗助长。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早已涌动着反叛的情绪。
如果一味地给他们施加压力,最终往往是亲子关系的崩塌。
比如有个妈妈,总是希望自己儿子能做一个“好学生”,但是每当她拿着大把的课外书来强行塞给儿子时,儿子总是一副“无法忍受”的表情。
于是,有一天,妈妈对他说:“你知道吗?学习就是一个你不能逃避的责任。”
儿子无奈一笑:“妈妈,你的责任是给我报辅导班,我的责任是看课外书,不是逃避,只是没兴趣。”
妈妈顿时语塞,忽然想到自己那堆破旧的教材,笑得有些无奈:
“你说得对,我的责任确实是辅导班,看来我该给你换个辅导班了。”
那天,我见到一位父亲,跟我抱怨说:
“我的儿子老是不做作业,看电视,真是让我费心。”
我问他:“你儿子喜欢看什么?”他回答:“电视。”
我笑了笑:“那就让他学着做一名优秀的节目编导好了。”父亲瞪大了眼睛:“你这是在开玩笑吗?”
我若有所思:“在这个信息时代,电视节目都能成为一种职业,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合适的支持呢?”
第三个特质:家长自我成长,才能影响孩子自我成长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许多父母忽略了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却忘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样,尤其是在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上,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模仿。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父母的榜样作用。
一个不断进取、充满求知欲的父母,必然会激发孩子心中那股强烈的学习动力。
而如果父母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孩子很难从中汲取力量。
比如,有个父亲总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堆辅导班,但自己却每天沉迷于游戏。
孩子看着父亲的样子,忍不住吐槽:
“爸,我能不能先学着你玩游戏,看看你能怎么玩?”
父亲叹了口气:“哎,你说得对,我应该带你一起走进这个‘游戏’的世界。”
再比如那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父亲的故事。
父亲曾经为了他,不断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重新拾起书本。
当我问到父亲是否有“压力”时,他回答:“没有,反而觉得生活变得有趣多了。”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先做榜样。”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不必过度焦虑。
尊重孩子的热爱,辅助孩子成为自己,父母不断成长,这三者合力,就能在孩子心中点燃那把属于他们的“学习之火”。
家长不必每天推着孩子去学习,给他们空间和信任,孩子自然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把学习看作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模样,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家庭教育的根基,应该是支持与理解,让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的动力去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