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勇气与骨气

五色有翼 2024-04-16 08:50:37

马鼎盛 撰文

解读《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我个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惜,但如果签了字,我下面这些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几万工人、几万解放军战士,都算站错了队,我怎么跟他们交待?

张爱萍将军是著名开国上将,他的儿子张胜当过总参谋部作战部战役局局长,父子两代都是军人并不奇怪,难得的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求实稳健的军人风范。《从战争中走来》这本书既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也是老一代上将与新一代大校的对话。

先说说张爱萍将军的事迹,书中讲了两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两个战役一胜一败。先说那场败仗,1941年1月,日寇试图打通平汉铁路,几万日军从北向南一路狂轰滥炸。当时那一带驻守的是国民党军队,虽然人数也有十几万,但还是大败不敌,节节败退。这样一来,铁路沿线的十几个县都空了,而日军的目的只是夺下铁路干线,广大农村他们是不去的。于是中共中央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第四师前去接防。

第四师在彭雪枫将军的带领下星夜兼程,很快完成了接收。但没想到2月日军就迅速战略撤离,国民党马上卷土重来,一看地盘被新四军占领了,二话不说就开了火。这样外战变内战,新四军吃了大亏。当时新四军虽然也有两万人,但部队是分散的,大部分将士都在农村忙着打土豪分田地,部队一时收拢不起来,而国民党军队却是十分完整的建制,其中还有一支青海马家军的骑兵师,这一通追杀使新四军损兵折将,从河南退到皖北以后,两万人只剩下一万左右了。

当时驻守皖北的正是张爱萍,他一看彭雪枫吃了这么大个亏,马上就腾出驻地接纳战友,说有好的枪械好的兵力你尽管拿去用。由此可见张爱萍将军的为人,他不会互相倾轧、落井下石。

第二场胜仗是1942年百团大战以后,日寇开始反扑皖北,围剿苏中。当时大概集中了三四万日军,另外还有一些伪军。新四军也有六万多人,但是武器装备不行。于是新四军的头号领导人饶漱石决定,暂时避开这个锋芒,把大部队撤出去,只留下一支偏师断后。

偏师的指挥谁?就是张爱萍,当时他只是一个副师长,但语出惊人,说这个任务我不干。大家都吓坏了,这是中共中央华东局给你的任务,你怎么能不干呢?

其实张爱萍只是年轻气盛,他本着军人的风骨,觉得见到敌人不应该这样惊慌失措,怎么还没开火就要溜呢?大部队撤走以后,张爱萍带了一个半旅对抗三万多日伪军,他纯熟地运用游击战术,充分发动群众,带着民兵、红缨枪、大刀队,把日寇搞得鸡犬不宁,结果反扫荡才两个月就结束了。这样的胜利在新四军纪录上是不多见的。但从此以后,张爱萍也不得不面对很多流言蜚语,有人说他孤傲、不合群、好犯上[1]。但张爱萍胸怀坦荡,他觉得只要把仗打好,对战友还是友善宽容一些,功过是非就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张爱萍将军一生立下过很多丰功伟绩,其中有一点至今无人能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海军司令,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指挥过海陆空立体攻岛战的将领。那是1955年1月18日的“一江山岛战役”。一江山岛很小,只有0.7平方公里,至今仍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而当时岛上驻守了一千多名国民党士兵,并设有机枪、大炮、碉堡、铁丝网、水雷、地雷等各种障碍。这个登陆战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虽然解放军最后拿下了这个小岛,但伤亡比率也达到了1:1.27,也是说,打死100个敌人,自己要损耗127个,这在国共内战当中是前所未有的。

因为拿下了一江山岛,大陈岛就唾手可得了,从此整个浙东海面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掌握之中。有一本小说叫《踏平东海万顷浪》,写的就是这场战役,意思是只要拿下这个0.7平方公里的小岛,整个东海也就踏平一半了。

另外,这场战役还有政治试探作用。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签订了军事同盟协定,中方想通过一江山岛战役试一试这个军事协定的底线,看看如果攻打台湾的话,美方会介入多深呢?结果打下一江山岛之后,美军动用了六艘航空母舰保护大陈岛撤退,这也是二战以后美国最大规模地使用航空母舰,从此我们的对台策略就比较务实谨慎了。

而张爱萍将军指挥的“一江山岛之战”有点诺曼底登陆的味道,因为当时的天气非常不好,风浪大,飞机出动困难。总参下命令,要求暂缓攻岛。张爱萍心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拍板说:“打!”总参谋长粟裕心里打小鼓,问:“你有把握没有?”张爱萍说:“有,只要美国不介入我就有把握。”粟裕又问:“那你有没有绝对的把握?”张爱萍说:“打仗哪儿有绝对的把握——不过把握还是有的。”

他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了解战场情况。他到距离一江山岛一公里外的头门山岛亲自考察过,对战斗心里有数,敢于负责,敢于承担。当然这样的举动再次招来误解和非议,不过一切迷雾最终会在事实面前烟消云散。

其实张爱萍最大的功勋在“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当时中央军委下面有一个特委,专门搞高科技,由周恩来亲自抓,聂荣臻元帅主办,毛泽东点将张爱萍任一线总指挥官,带人到大戈壁建立了原子弹基地。

张爱萍在苏联学习过,所以在引进苏联专家的时候,他很懂得如何学习先进经验,但又不盲从,给国家避免了很多损失,少走了许多弯路。比如发射潜艇导弹,一颗导弹多少钱?4600万美元。在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的五、六十年代,中央能下决心拨出这么一大批款来,确实不容易。当时张爱萍带领的那些研究人员有时候吃不饱饭,还要周总理亲自特批,其实也就一天加二两粮食而已。

当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全国上下都不知道,只有极少数军政领导知情。从1958年毛泽东下令要搞自己的原子弹,才不过短短6年时间就搞出来了。大家都不敢相信,所以爆完以后中南海问,是不是真的核爆?

蘑菇云升起以后,一线部队就冲到核爆中心地区取样,证实确实是核爆,然后才上报中央,发布号外。但是当时西方人并不承认,说这不过是把一个核装置放在一百米高的铁塔上引爆,距离真正的核武器还差得很远。于是张爱萍就领着科研人员继续努力,第二年又试验了一次,这次把一个庞大的核装置缩小成可以投掷的武器,但西方又说,你这个有弹没枪,只能当核地雷使。结果中国科学家继续努力,终于在1967年成功制造出了火箭核武器。

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整个军事工业很快陷入瘫痪,核专家不是被整死就是下放劳动扫厕所。张爱萍也受了五年监禁,江青点名说他是特务、假党员。他挨了整,两条腿和一只胳膊残废了,一只眼睛失明,肋骨也断了几根,但他拼死抗住四人帮的诬陷,始终不肯签字认罪。

他说,我个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惜,但如果签了字,我下面这些科学家、工程师,还有几万工人、几万解放军战士,都算站错了队,我怎么跟他们交待?祖国的两弹一星怎么办?按照你们让工人去设计喷气式战机,能在土跑道上起飞等等,那都是“一堆废铁”!“一堆废铁”这句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敢说出来的,只有张爱萍将军。

文革结束后,张爱萍重新回到国防科技战线领导国防科技事业。1980年5月,他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为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摘自凤凰书品新书〈我读3〉)

张爱萍(1910年-)四川达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华东军区参谋长、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2003年病逝于北京。

张胜,张爱萍次子,曾任总参谋部作战部战役局局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