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本义是什么?这句话来自哪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一 这个时候,孔子处于什么境况?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鲁昭公逃亡齐国。孔子,想追谁鲁昭公,于是也去往齐国。但,不被鲁昭公重视。于是,投奔到齐国上卿高昭子的门下,做了他的家臣;由高昭子推荐,见到了齐景公,时年,孔子34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 齐景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齐景公,生于约前550年。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即齐景公(2岁)。景公即位后,让崔杼当右相,庆封当左相。二位国相怕国内动乱不稳,就说:“不愿与我们二人盟誓者,死。”晏婴(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不肯参加盟誓。庆封想杀晏婴,崔杼说:“他是忠臣,放过他。”齐景公九年(11岁,公元前539年),晏子前往晋国,景公便更新他的住宅。晏子回国,拜谢以后,就拆毁了它,重新修建邻居的房屋,让原来的住户返回。齐景公十六年(18岁,公元前532年),陈无宇乘栾施、高强醉酒之时,联合鲍牵发动袭击,栾施、高强情急之下便想挟持齐景公。阴谋败露,栾氏、高氏逃亡,田邑被田氏、鲍氏瓜分。这时候,晏婴规劝陈无宇将获得的财产、田邑上缴景公。既然是晏大夫的意思,齐景公自然也就笑纳了,自此吕氏公族势力稍有增强,齐景公的亲政掌权也有了物质保障。
齐景公二十年(22岁,公元前528年),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侍齐王,居功自傲,晏子二桃杀三士,用计让三人自杀。公元前529年,晋昭公召开平丘之会,树立霸主权威。在公元前526年,齐景公,发兵攻打徐国。齐、徐、郯、莒四国首脑在蒲隧结盟。晋国方面没有任何反应。齐景公对形势估计准确,对时机把握恰当,挑战晋国的耐力与霸主的权威,表明了齐景公与晋国争夺霸主的初步胜利。公元前23年,景公再派军队讨伐莒国。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灵公逃到国都郊外。齐国使臣按原定礼节去访问卫灵公,卫灵公非常感动。由此大大地提高了他与晋楚对抗的力量。紧接着就在此事后的第二年,南方的吴国出兵侵犯中原宋国。齐景公得到消息后,认为这又是一次扩大影晌、扩充势力的好机会,于是便迅速出兵帮助宋国。齐宋联军很快打败了吴军,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517年9月,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齐景公闻讯便亲自带兵去慰问,并当场答应送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人口和土地作为奉养之用。他因此赢得了诸侯的赞誉和信赖,增重了齐国争霸的砝码。公元前517年,孔子34岁,齐景公33岁。一个踌躇满志,一个雄心壮志。
这次谈话后,发生了什么?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小结:齐景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齐景公,幼年登基,直到成年以后,在晏子等的协助下,才逐渐掌握权力。
晏子这样评价齐景公:圣贤的君主,都有益友,却没有酒肉朋友。景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两种人都用,他仅仅能做到不亡国而已!”————故事背景,一日,齐景公兴致来了,半夜找晏子喝酒,被晏子拒绝;于是,他就去找了大臣梁丘据家。喝大的大醉时说:“好高兴呀!今天我饮酒,没有晏子,穰苴这样的人,国家如何治理?没有梁丘据这样的人,我本人如何寻欢作乐?”
三 孔子如何理解君臣的关系: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君要礼,臣则忠。邦无道,当官吃俸禄是可耻的。
四 孔子对于政的理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为政者,要端正其自身的言行,才能做到名正言顺;如果执政者不能做到端正自己,则,即使有再好的法令,也不会得到实行。五 总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本义是什么?
这句话,对着彼时的齐景公说,一是提醒齐景公,端正自己的言行;二是,针对贵族常常越界凌驾于君主之上,当时的普遍现象,要约束贵族的实力;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职
但局限于这个理解,只能说理解了孔子的部分精神: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20篇492章,合计约16000字。篇章的划分,十分不友好。第一 一个篇,几十章,包含的若干主题;而, 同样的主题,分散在不同篇里面。第二 缺乏递进:同样主题,也分主体思想、认知层次、案例分享。。。但是因为篇章的内容参差不齐,造成理解起来需要思维跳跃,无法由浅入深,对新手极其不友好;建议有搞国学的,出一版优化版,便于对国学有兴趣的人,能由易到难,从学习方法、治家理国、礼等不同主体,更好的阅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