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绍兴府山阴县一户赵姓人家生了一位儿子,取名为赵与莒。
姓赵又是“与”字辈,很显然是宋太祖一系的后人,而赵与莒正是宋太祖次子赵德昭的九世孙。
虽然是赵宋宗室,但已经出了十服了,父亲赵希瓐也没有任何的爵位,只是当过山阴县当地都头、县尉之流小官,连士大夫都不是了,本质上和平民没什么两样。
宋理宗晚年画像,颇具威严
年少的赵与莒和普通家的孩子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顶多认识一点字罢了。
七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年少的弟弟赵与芮返回娘家绍兴,寄居于当保长的舅舅家里,如果没有意外,他会和父亲一样,过着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
而命运的齿轮却因这次寄居而发生了改变。
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赵扩的养子赵询病逝,太子之位空悬,于是宋宁宗抱养了侄子赵贵和,并于次年立他为太子,赐名赵竑。
而赵贵和本来是入嗣沂王一系的,如今当了太子,为了避免沂王断嗣,赵扩就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来继承沂王血脉,而史弥远转头就交给了幕僚余天锡。
就这样余天锡开始在南宋境内寻找合适的宗室人选。
史弥远
这一天,余天锡途经绍兴,恰逢大雨,只能先找个地方避雨,好巧不巧,就来到了赵与芮舅舅家,因而结识了赵与芮兄弟。
得知他们是赵宋宗亲,又看这两兄弟行为得体,得了,也不继续找了,沂王人选有了。
余天锡将赵与芮两兄弟带到临安,经过史弥远一番考量后,认为赵与芮比较适合。
嘉定十四年(1221年),赵与莒入宫,宋宁宗赐名赵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从平民到皇帝,一步登天从平民到沂王,赵贵诚算是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但没想到,皇帝的宝座居然也向他招手,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当然不是赵贵诚要谋权篡位,而是有人要扶他上位,这个人就是史弥远。
至于原因,自然是太子赵竑很厌恶他,自赵竑当太子后,处处表达对史弥远这个权臣的不满,甚至私下说以后登基要把他流放到海南岛。
史弥远得知后非常恐慌,毕竟流放到那里,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流放到那里,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既然赵竑如此心狠,就别怪史弥远手辣了,史弥远打算扶持赵贵诚为新天子。
嘉定十七年(1124年)八月,宋宁宗驾崩,史弥远打算和杨皇后联手,矫诏立赵贵诚为新君,而当时赵贵诚的表现,完全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
得知自己要被拥立为帝,赵贵诚沉默了许久,最终说了一句话:“绍兴老母尚在”。
表面上说是自己不想登基,应该回老家照顾生母,但其实他想表达的是自己登基后将会视杨后为圣母,就像南宋初年赵构奉养元祐孟太后和生母韦太后一样。
毕竟矫诏过于匆忙,赵贵诚也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宋宁宗立为太子,史弥远干的是政变,想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获得杨皇后的支持。
赵贵诚为何如此自信呢?因为他知道杨皇后没有亲生儿子,又和赵竑不对付,而且史弥远和杨皇后联手除掉韩侂胄,算是盟友,既然史弥远支持自己,那么杨皇后也必然支持,自己奉她为圣母,就是给她一个定心丸。
杨皇后画像
至于为什么要绕一个弯子,自然是担心身边有赵竑的人,怕赵竑先下手害死自己。
可见赵贵诚心思之缜密,入宫不过四年,就已经成长为合格的政治家。
而老油条的史弥远当即听明白了赵贵诚的话外音,叹息赵贵诚的不凡,更加认定选对了人。
只是杨皇后一开始没有理解对,还以为赵贵诚不识抬举,不想当皇帝,准备捏着鼻子立赵竑为帝。
好在被史弥远拦住了,表示要先给先帝大殓,利用大殓时间劝阻杨皇后,而后私放赵贵诚抢先进宫朝拜杨皇后。
而入宫的赵贵诚又表现出其影帝的一面,先哭宁宗,然后跪下表示杨皇后就自己说的圣母,要把她当做亲生母亲一样对待。
南宋时期杭州城
还没等杨皇后反应过来,赵贵诚直接跪下磕头认母。
本来杨皇后就有些动摇,加上赵贵诚的一番操作,当即宣布立赵贵诚为帝。
有了杨皇后的首肯,史弥远立即召集禁军和百官,然后再派人通知赵竑进宫,赵竑还以为入宫登基呢,没想到却被赵贵诚捷足先登了。
大势已去的赵竑只能认命,被封为济阳郡王,而赵贵诚则改名为赵昀,成为南宋第五位天子,是为宋理宗。
九年的实习皇帝生活宋理宗毕竟是史弥远矫诏立的,并不是宋宁宗正牌太子,好多朝臣都不服,甚至认为其不过是史弥远的傀儡罢了。
至于赵竑,虽然痛失皇位,但也看得开,老老实实前往湖州居住以避嫌。
然而宁宗太子身份是天然反叛的旗帜,宋理宗登基第二年,赵竑就被裹挟反叛,失败被杀。
至于宋理宗,登基的时候已经十九岁了,但朝政大权都被史弥远掌控,看起来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西湖繁胜全景图
然而史弥远将宋理宗当傀儡吗?似乎没有,史弥远要的只是权力罢了,奸佞虽然奸佞,但却给了宋理宗最好的教育,没有用培养傀儡的方式忽悠年少的宋理宗。
毕竟培养一个傀儡还不简单?要做的就是忽悠少主,尽量让少主变成昏君,好让自己继续掌权。
至于史弥远,给宋理宗安排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正人君子,虽然来自各派,如郑清之等人,但基本没有如秦桧那样的奸臣来教导宋理宗。
郑清之虽然是史弥远心腹,并且帮助史弥远矫诏,但他的三观和史弥远完全不同,撇开学问不谈,对宋理宗异常实诚,直接告诉宋理宗,自己是史弥远安插过来。
如此多的老师,宋理宗自然不会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己需要学习,一边观察学到了史弥远的城府和权谋,一边又学到了郑清之的正直真诚,至于四书五经,都不在话下。
尽管宋理宗小时候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儒家学习,连秀才都不如。
但在宫内的这几年,他的文化素养突飞猛进,后来亲政后,所有科举的殿试都他亲自主持和评阅的,要是没点水平,如何当殿试主考官?比如文天祥就是宋理宗钦点的状元。
文天祥是宋理宗钦点的状元
南宋唯一没有臣服于外人的君主绍定六年(1233年),杨太后和史弥远先后去世,蛰伏六年的宋理宗终于迎来了自己亲政的时刻,亲政当年,就追尊岳飞为鄂王、谥号忠武。
追封岳飞的信号很明显了,宋理宗就是告诉群臣,自己是主战派。
金朝已经苟延残喘了
亲政第二年,宋理宗打算联蒙灭金,但却在西线和荆湖中线仍然是警惕防御,最终于端平元年(1234年)和蒙古人联手,灭掉了世仇金国,并且拿到了金哀宗的尸骨和金国玉玺法器乘舆,相当于拿了金国得法统。
虽然灭金的主力是蒙古人,但宋朝也不是只是图个虚名,宋理宗派各路人马收复了唐、邓、海、蔡等州,将宋蒙的边境推到了淮北一线。
而后宋理宗要求孟珙护送文官去洛阳祭扫太祖太宗陵寝,他自己也知道,洛阳必然会守不住,但这趟必须去,是一个政治战略,关系到自己位置是否稳固。
正如孟珙所料,虽然成功祭扫了祖陵,但却丢了洛阳,但宋朝仍然守住了从金国夺回的淮北四州。
端平入洛
在祭扫祖陵的同时,临安正殿正举办接受金国降臣献俘仪式。
宋理宗身穿十二旒冕十二章衮服,拿着金哀宗的尸骨告慰太庙,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皇位不合法,从这一刻开始,他是真正的大宋天子。
祖陵祭扫完了,献俘仪式结束了,宋理宗也知道,接下来将要面对蒙古人的入侵了。
此前蒙古人就是采取诱敌之计,歼灭进入洛阳的宋军,而宋理宗完全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顾群臣反对,继续重用此前战败的孟珙,诱使蒙古人深入湖北境地,先消耗蒙古人锐气,而后一举击溃。
这一战也让蒙古人意识到,现在不是灭南宋的时刻,加上自家兄弟为了争夺汗位闹个不停,至此南宋和蒙古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宋理宗时期的楮币
边疆战事稳固后,宋理宗着手开始处理内政,先后罢免四木三凶等史氏余孽,启用一帮有才干的大臣进行改革,惩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淘汰冗官、削减官员俸禄等等。
一时间,朝廷内外人才济济,政风为之一变,为日后抗蒙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小元祐”之称。
此时的宋理宗是自宋太祖、宋太宗之后,赵宋在中华大地唯一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时代。
他是南宋以来唯一一位全程不用认金主为叔伯,不用称臣或称侄的皇帝,也是南宋唯一一位生前没被异族威胁到的皇帝。
宋理宗这辈子也没有对任何人称臣纳贡过。而且接见金蒙使臣的时候一直自称天子,用的是中央王朝的规格。
而达到这个地步,两宋三百年,仅有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理宗三位皇帝罢了。
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帝王宋理宗可能是少有的有人情味的帝王,亲政的宋理宗并没有任何追尊本生父母的行为,也的确奉养杨太后如同亲母子。
至于亲生父母,宋理宗只是追封生父荣王、活着的生母封为封荣国夫人、追赠已故外祖父为太傅国公爵、本生祖父曾祖皆为王公、封亲弟弟为嗣荣王,且一生都没再认过亲生母亲。
当然作为补偿,宋理宗给了他们最好的。
比如给生母破例修了王府、行宫,要知道宋理宗自己都没怎么修宫殿过,又将生母族内女子嫁给侄子(宋度宗)。
《苏堤水阁图》
至于赏赐,也是毫不吝啬,让母亲度过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晚年,但荣国夫人的名分却始终是宋理宗的婶母,生前可以让词臣去拜寿和填词祝贺,但死后却不能服国丧。
这是宋理宗对待自己的家人,而对待自己不喜欢的皇后,宋理宗始终没有废。
宋理宗登基后,杨太后钦点曾经帮助过杨家的谢家孙女谢道清当皇后,而一开始,宋理宗是打算选漂亮的贾氏的。
一般对于这种钦点,很多皇帝亲政后都会选择废掉,比如宋仁宗就是。
但宋理宗在杨太后死后,谢皇后没有靠山,自己亲政的情况下并没有废掉她,哪怕他先后宠爱贾贵妃和阎贵妃,但始终没让她们取代他从少年到老一直不喜欢的谢道清的后位。
既然不能给她爱,就给她足够的地位吧。
而在对手方面,宋理宗也给予了足够的认可,没有落井下石。
比如赵竑,赵竑实际上是死于史弥远之手,宋理宗登基后,和赵竑约定不害对方性命。
赵竑也一直遵循这个约定,哪怕被裹挟造反,都求着造反的人不要害太后和宋理宗。
造反失败后,赵竑自己请罪,但却偷偷被史弥远害死,说实话宋理宗内心还是很可怜他,一亲政就立即给赵竑平反。
虽然宋理宗忌惮过赵竑,但他已经死了,也没有后人,给点身后名,宋理宗还是愿意的。
至于史弥远,名声虽然臭,但的确是扶持宋理宗上位的,宋理宗亲政后也没有动史弥远的谥号。
可见宋理宗身为帝王,既有权谋城府又确实善良宽厚,是少有的具有人情味的帝王。
稳坐四十年皇位,难掩王朝的颓废然而宋理宗在位的时候,宋朝已经过了三百年,已经步入王朝的末期了,各种王朝末期的弊病都有,不是宋理宗一朝一夕改革就能完成蜕变的。
而且很多改革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执行下去。
对于这些宋理宗也看得明白,不管自己如何振作,总有一帮人要拖自己的后腿,既然如此,还不如享受享受,只要自己在一天,就能保证蒙古人灭不了大宋。
宋理宗晚期疆域
别看蒙古人现在如日冲天,甚至比女真人看起来还要强大,但宋理宗却一点不害怕,也没有因为畏惧就主动称臣
只要自己的一帮名臣和武将都活着,只要自己还在位,蒙古人就不会灭掉自己,因而宋理宗生前按部就班的推行防御计划,以确保江山的稳固,但晚年的宋理宗还是懈怠了,这也是宋理宗身后恶名的来源之一。
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宋理宗驾崩,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间仅次于宋仁宗。
死后十五年,南宋被攻灭。
很多人都将南宋灭亡归咎于宋理宗,说实话,一个王朝步入三百年,宋理宗能做的只是延续它灭亡而已。
如果换一个皇帝继位,说不定在金朝被灭亡后不久,就被蒙古人灭了。
而且他也管不了身后的事情,就像汉武帝一样,他的茂陵也被赤眉军挖了,总不能说汉武帝是昏君吧,谁也管不了身后事,只能管好现在。
唐朝以来赵宋的宗室管理最成功,朱明最失败
他是一个类似刘禅的人物,没有战略,浑浑噩噩的活着
头骨被做成酒杯让蒙古人玩了几十年[笑着哭]